戛纳没有柏林的宽敞和辽阔,也没有威尼斯的繁华和喧闹,古老而残破的电影宫经历过半个世纪的风霜之后,二十五个有限座位的放映厅根本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不仅如此。在主竞赛单元之外,还有一种关注单元、特别展映单元、午夜展映等多个环节,短短十二天之内,超过五十部电影将登陆戛纳,有的作品在电影宫放映,有的作品则选择在一公里之外的另外一个场所放映,但巴掌大小的戛纳着实没有更多的空间来容纳放映厅了——
更何况,除了每一年的五月之外,小镇居民又有多少人愿意蜂拥进入电影院呢?这不过是一个常驻人口勉强达到七万的镇子而已。于是,放映场馆以及容纳人数的局限,就注定了戛纳的与众不同。
卢米埃尔大厅的两千观众之数,对于整个庞大市场来说,杯水车薪,换而言之,记者和市场以及专业人士们才是戛纳的主要观众群体,第一时间观看电影节的入围作品。
超过四千人的媒体记者构成了戛纳电影节的主要观影阵容,从传统媒体到电子媒体,从杂志主编到社交网络红人,戛纳电影节将网络时代的传播特性/发挥到了极致。
尽管如此,无数人潮依旧在初夏降临的五月蜂拥至戛纳电影节。
为了亲眼一睹顶级明星的风采和芳华,为了亲身经历纸醉金迷的浮华名利场,为了近距离感受镁光灯底下的生活,也为了加入无数电影爱好者的行列。不同于属于观众的多伦多,不同于属于电影的特柳赖德,不同于属于艺术的圣丹斯,戛纳拥有无数自己的魅力,令人着迷。
每一年的戛纳总是如此,让人兴奋,让人激动,也让人瞩目,群星云集的场合时时刻刻都包围在汹涌的镁光灯之中,掌声和喊声经久不息,连绵不绝地持续足足十二天,见证朝阳的绚烂和夕阳的璀璨。
今年更是如此。
官方组委会公布评审团名单的时刻,就第一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将担任评委会主席,这位纵横世界影坛超过三十年的电影巨匠,虽然在欧洲三大电影节之中始终不曾斩获最高奖项,但1993年就赢得了威尼斯终身成就奖,1974年就收获了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奖,这一切都证明了他的地位和荣光。
评审团成员名单也是星光熠熠。
李安,妮可-基德曼,克里斯托弗-瓦尔兹,克里斯蒂安-蒙吉(Cristian-Mungiu),琳恩-拉姆塞(Lynne-Ramsay),河濑直美,薇迪雅-巴兰(Vidya-Balan),丹尼尔-奥图(Daniel-Auteuil)。
整个名单的构成沿袭了戛纳一贯以来的风格,在艺术和商业之中寻求平衡,而星光则成为重要参考标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