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诸多伟大称誉之外,沈括还是一个检举揭发的高手,非常小人地干过文字狱的勾当。他政治嗅觉异常灵敏,善于在别人的诗文中嗅出异味,捕风捉影,上纲上线。沈括检举揭发的对象,是我朝文学界的巅峰人物—苏轼,他将此诗提供给当权者,差点让苏轼身死囹圄。”
“他俩谁年长一些?”
“沈括大苏轼5岁呢。”
“或许因为政见不和,或许因为妒贤嫉能,才将对方置之死地而后快,又是一个以大欺小的案例,这将为后世横添一个大笑话。”文妃冷颜而对,道。
“谁说不是呢?数朝皇帝皆以苏轼为奇才,连当时神宗的祖母皆经常拜读苏轼诗作呢,神宗皇帝也是有口无心地在沈括面前讲好话,大意是最好与苏轼和睦相处,不得交恶。”
“此为‘君子焉知小人之腹’。”
“这个故事是如何柳暗花明的呢?后来是如何化解的?”
文妃正问得起劲儿,福庆不依不饶了,她要母后抱抱呢。
文妃欣然接过孩子,抱着怀里,贤妃也叫人送来孩子,美人们与欧阳大人在秀色宜人的御花园中边走边聊,其余美人寻求乐以忘忧的境界,文妃觉得处处布满禅机,时时皆可增进学问与修身养德。
“一日数惊,恰似天气一日三变。他的幼子苏迈每天去监狱送饭,当时约好平时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有死判的坏消息就改送鱼,以便心里早作准备。一日苏迈因银钱用尽,出门借钱,便委托一朋友送饭,这朋友不知规矩,给苏轼送去一条熏鱼,苏轼大惊,以为凶多吉少,逐写下绝命诗二首送弟苏辙。其一就是‘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藏骨,他年雨夜独伤神。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其二、就是‘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挡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额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应在浙江西。’”
“哎,真是阴差阳错,令人拍案而起,这如何能使落拓不羁的诗人镇定自若,诗人,是人,不是神呀。命途多舛的诗人活生生被惊吓了异常,恐怕会折寿十年呢。哎,一文钱,难道多少英雄汉,半句话未交代清楚,差点将学士吓得驾鹤西归。”
“是呀,娘娘如此善解人意,老夫佩服,佩服!”
“大人,实为过誉也。”
“幸好重情重义与胞弟手足情深的学士命不该绝,最终化险为夷。”
“老夫还秘密地听闻一个苏轼苏辙兄弟俩相互勉励战胜人生灭顶之灾的感人故事,所以一个才算完结了‘乌台诗案’,另一个因为有了这个故事的默默滋养,才顺利地在雷州扎下根来。”
“哦,快将开讲,这可是无比新鲜的事情呢。”美人们异口同声地催促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