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么熟悉的声音,陪我多少年风和雨。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这么熟悉的声音,令得薛明浑身就是一个哆嗦。这不是那谁吗?这怎么又碰上了,冤魂不散啊!
随着薛明的转头,蔡术那熟悉的面容就暴露在了薛明的眼前,嘴角贱贱的绽放出熟悉的笑容,蔡术用那超高辨识度的公鸭嗓子对着薛明又说道:
“薛兄,好久不见。还没恭喜你考中会元呐!”
靠!这丫的难道转了性?怎么还恭喜起我来了。不对!黄鼠狼给鸡拜年,肯定是没安好心。
“侥幸而已。对了,怎么不见刁文东和刁文德?你这两个狗腿子难道终于认识到跟着你是多么的错误,所以最终还是抛弃你了吗?”
薛明忍不住损了下蔡术,然而另薛明诧异的是这丫的好像真的转了性。居然还是不生气,反而笑眯眯的对着薛明说道:
“我这两个狗腿子就不劳薛兄挂念了。说来,蔡某理应当面向薛兄告个别的。不过相请不如偶遇,既然碰上了,在这里说也是一样的。”
告别?这丫的要走了吗,去哪儿,回老家吗?薛明不由疑惑道:
“蔡公子是在外面混的不如意,所以这是要缩回老家去了吗?”
蔡术还是笑眯眯的回到道:
“非也非也。不是老家,而是以特奏名补右承务郎,授睦州青溪县尉。”
靠,原来是打脸来的。自己这正儿八经的会试头名还没殿试呢,人家就已经捞到了个宣教郎。虽说是个从八品下,但那起码也是八品官啊,入了流的。自己这殿试考完回头还不定能弄个八品呢。
没办法,谁叫人家有个好爷爷呢。真是可恶的荫补制度。薛明羡慕嫉妒恨的想到。
所谓的荫补制度渊源流长,而在宋代,荫补权的泛滥,在中国历史上任何王朝都无法匹敌的。尽管宋代科举制度已经非常发达,通过科举录取的官员人数亦相当多,但是,官员子弟通过荫补入仕为官的数量远远超过了科举官员。
宋代的考试制度发达。像是无出身的人若要荫补、军功补官、进纳补官,那么在“出官”之前,都要通过吏部主持的铨试和呈试以便获得参选资格。这也是为了保证官员素质的重要举措。
然而荫补官员的考试非常简单,宋初的时候武官甚至只要能念诵《论语》即算合格。虽然后来规定了荫补官员必须参加铨试或呈试方准出官,可是像蔡术这样的人凭借其自身的势力、关系网往往能免试注官。即便是参加考试,也会用作弊手段蒙混过关,很容易通过考试获得出官机会。因此说,铨试、呈试对荫补官员的约束是十分有限的。
当然,无出身的官员要升官的话比有出身的要难的多。
像文阶官要从开府仪同三司升到承务郎,每四年一转的话,无出身者为资转,有出身者可超资转,至奉议郎则仍逐资转。转至高级,即不按资而由特旨除授。武阶官略同,医官内侍官之阶官另有规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