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这是大好事啊!”岑国璋连声赞叹道。
王门一脉中,大师兄东篱先生办长淮书院,三师兄舟山先生办南岳书院,五师兄桃洲先生办涌泉书院,天下闻名。那家伙,简直就是这个时代的黄冈、衡水和毛坦。
现在再来豫章接管主持历史悠久的白鹿书院,定能更盛文风。
而且岑国璋想得更多更深。
自从明社成立后,师兄弟们虽然散居各地,但是通过书信往来,反而更加团结了,因为大家都有了明确的归属感,目标也慢慢地清晰,不像以前,跟着老师在黑灯瞎火里乱摸。
岑国璋不仅在努力学习老师王云的思想和知识,也在通过各种手段积极地影响,乃至改造王门一脉的思想。然后再通过这些书院,让这些思想影响和改造更多的学子。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是一项大工程,也是必须要做的要紧事。
师徒两人又聊了一会办书院的事情。
现在明社上下,已经认可了岑国璋在京城“醒心书院”制定的那一套。
经过一段时间实践和优化淘汰,又增加了奖学金、课目分类、体育健身、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多项举措,已经在长淮书院、南岳书院、涌泉书院全面推开,获得不菲的成效。
几位师兄都来信赞誉,一是学子们学习效率高,成材率嗖嗖往上增;二是身体素质提高,不再病恹恹的。
最重要的是经过这样培养出来的学子,不再是死读书、读死书的迂腐书呆子,而是相对比较全面和均衡的人才。
正说着,王审綦进来禀告。
“昱明公,大人,德化县吴知县派人送来一桌席面,说是在东林寺特订的斋菜。”
“哦,东林寺哦,老师,这座庙除了和尚精通佛理闻名之外,斋菜也是一顶一的好。只是送来晚了点,我们都吃过了。”
王云瞪了岑国璋一眼,“你是站着说话不腰痛。那些当差的,从东林寺担着这桌饭菜,急急忙忙上山来,赶到这里,容易吗?”
“老师教诲得对。”岑国璋虚心接受批评,“要不我们把这桌席面让给挑饭菜的民夫和栖贤寺的僧人吃,省得浪费了。”
“善!就给他们吃吧。”
王云站起身来,说道,“我们继续走吧!”
走了几步,岑国璋看他步履有些蹒跚,知道他年纪大了,腿脚力气有些不支。
“老师,要不叫个滑竿坐坐?”
“不用。坐着滑竿看风景,有什么意思?只有历经艰辛看到的风景,才是你的风景。我还没老到那个地步,可以走。”
岑国璋知道老师非常执拗,也不好劝,只是还很担心。还有十几里山路,怎么办?
旁边的潘士元走到路边,挥刀看下一根两指大小的笔直树枝,再削去了叉枝,修理得干干净净,然后双手捧到跟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