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太子扶苏回京,东巡结束。
太子扶苏在廷议上向始皇帝和中枢大臣们详细禀奏了东巡经过,述说了关东局势以及关东士人对大秦国策所提出来的变革意见,具体阐述了“仁政”理念和学术上“百家争鸣”的诸多关系到中土文化统一和由此延伸出来的相关利益等一揽子建议。
“仁政”的本质是“法治”和“礼治”的冲突,是“以法治国”和“以礼治国”这两种治国理念的冲突,表面上它牵涉到大秦“严刑峻法”这一基本国策的变革,但实际上它直接关系到了社会各阶层对权力和财富的再分配,最终还要归结到“集权”和“分封”这一本源矛盾上。
诸子百家要“百花齐放”,但中土文化又必须统而百家争鸣的学术展策略显然与中土文化统一是相矛盾的,所以这一学术展策略实质土两种治国理念的激烈冲突的延伸。
“礼”、“法”之间的融合是表像,代表这两种政治理念和政治利益的贵族集团肯定要有一番殊死搏斗,互相妥协互相融合的条件目前并不具备。关东士人提出来的这一学术展策略的目的实际上是想借助“文化统一“这杆“大旗”来包围和吞噬法家的学术思想。
=
始皇帝保持沉默。
中枢大臣们也保持沉默。
接下来政局如何变化,国策如何变革,谁也看不清。
太子在东巡过程中亲眼目睹到关东局势所面临的危机,亲耳聆听到关东人对这一危机的分析和建议,所以他的治国策略生某些改变也是理所当然的事,但这些改变无一不触及到了帝国国策的根本,由此导致始皇帝和太子之间必然会生矛盾和冲突,而矛盾和冲突会导致政局动荡,这对帝国的稳定和展非常不利。
淳于越、伏生、叔孙通等关东博士却不甘沉默,他们联合上奏,旗帜鲜明地支持太子的奏议,恳请始皇帝和中枢加快变革的步伐,以便推动中土的稳定和展。
=
始皇帝不能再保持沉默了。
始皇帝下诏,印制《韩非子》,把大秦的“法治”、“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政治理念传播于天下。
左丞相李斯主持此事,奉常、少府协助。
按照始皇帝的要求,《韩非子》一书要普及到所有的郡县乡亭,凡大学府一律研习《韩非子》,凡中土士子入仕必须精通法家学术,以《韩非子》做为最基本的考核内容。
这是一项史无前例的浩大工程,集政治理念、学术思想、文化统一、文字统一、新技术等等于一身,对帝国的未来将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因为造纸和活字印刷技术的不成熟,赵高和大秦的能工巧匠们虽然使出了浑身解数,但第一批印制出来的书籍还是远远达不到传播的要求,不过做为一种新生事务,它还是在咸阳引起了轰动。文武百官们对这种完全颠覆了他们认知的制书方式充满了好奇,兴趣非常浓厚,反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韩非子》这部书本身所蕴涵的重大意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