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过后来也算是因缘际会,巧合之下,有了聂豹、王畿、钱德洪三位士林老夫子加入,昌平书院这才开始在经学上下了功夫。
严绍庭则是见话都已经说到了这里,也就没有什么顾忌了。
反正自己要说的话,也不会触及到什么人的利益。
他紧接着便说:“天下每逢读书人,便以经学科举而论。可陛下知晓,在场诸位阁老也清楚,朝廷三年一次春闱会试,不过两三百人中榜。可天下间,每年却有数十万人赶赴乡试、会试。
微臣以为,读书非只有科举一途。天下可读书者,也非仅限入朝为官一道。天下百业,白首可为账房先生乎?天下百术,目不识丁可为医师乎?”
说到这里,就连严绍庭也不免心生唏嘘。
那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也不知到底是好是坏。
这句话放在后世,或许是真知灼见。
可若是要分析这句话说的人和时代背景,那就不一样了。
这里的读书高,说的是读圣贤文章,去考取功名入朝为官。
可官?
大明亿万百姓,朝野上下满打满算也不过三四万官员罢了。
严绍庭所要说的读书,和这一点那就是全然不同。
在阐述完自己的论点之后。
严绍庭继续说道:“天下书本千万,也非尽是圣贤文章,经学道理。医术万千、算术也有道,更莫说阴阳、木匠等等。微臣以为,教育为本,乃为增强我朝黎庶百姓活路之术。当今天下,九成九的百姓都以耕种田地为生,可若是一遇灾患,便只能坐等朝廷赈济。
可若是多些精通算术,精通锻造、打铁、木工、泥瓦工的人呢?便是不说这些,只是多些会烧瓷、会织布的人。随着我朝开海,国朝所产货物售往海外,这些从事生产之人,岂不是也能多些收入?”
说完之后。
严绍庭抬头看向老道长,语重心长道:“微臣知晓,百姓以安分为主,朝廷方可从容治理天下万民。可当下朝廷也已开先河,陛下准允朝廷执行待官生保送制,以图公门酷吏减少。而若是有更多百姓精通算术、刑名等等,朝廷和地方衙门,是否也能因此有更多选择?只要会的人多了,地方上官府衙门也不会因此只能选择那寥寥几户人家入公门为吏。”
所谓皇权不下乡。
虽然成因有很多。
但是,同样也有因为地方官府可选择的余地少。
天下能识文断字的人就那么多,能通晓算术、刑名的人就更是少之又少了。
官府做事,选用胥吏,那些三班差役之类的当然可以选择不通晓文字的人,但公门各房小吏,却还是要选用通晓文字,明白算术、刑名的人。
只有选择面多起来,地方上的主官才能有更多的选择,从而减少地方大族的把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