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将手中的这份奏疏递了过去。
朱标再次接过。
他把‘长纸’放在一旁,将奏疏认真的看了起来,奏疏的内容很简短,字数很少,但三言两语,朱标就看明白了,夏之白呈上的东西名为‘报纸’。
用来报道朝廷颁布的政令,还有就是官方的时政解析。
只不过夏之白的想法,明显不是归纳整理,而是有着更大的野心,他想将这份‘报纸’印发下去,流入到民间,让民间的百姓也能看到朝廷最近究竟发生了什么。
让百姓对朝政政策有个更直观的理解。
朱标眉头紧皱,沉思了一下,凝重道:“儿臣认为,这似乎是一个办法,从夏之白的奏疏上看,夏之白认为,朝廷颁布政令到地方,经过太多道‘手’了,在一级级官员解释下,很多政令不仅是失真,而是扭曲了。”
“简而言之,中间环节太多。”
“上下存在信息差!”
“而这给了很多心怀不轨的官员欺上瞒下的机会,而他弄出的‘报纸’,就是想减少中间环节,以官方的形式,将朝廷的政令广而告之,直接不经地方官府,由朝廷通告出去。”
“而且还不止是发公告,还要附上翰林学士对政策的解析看法,让百姓能更好的理解政策走向。”
“这的确是个好主意。”
朱标点头。
在最初的茫然后,他也是彻底明白过来,这些报纸真正的作用。
朱标又笑着道:“夏之白考虑的倒是很周全,不仅考虑到了朝廷为此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还想到这些报纸主要的销售对象是文人,以及一些识字的人,这些人大多都有一定家底,所以不用直接发,而是需要用钱买。”
“这样一来,朝廷的负担,倒是小了不少。”
朱元璋微微颔首,道:“话虽如此,不过咱让朴狗儿去查了,办报纸的事,翰林院自身都不同意。”
“为什么?”
朱元璋冷笑一声,道:“还能有什么,因为这事以前是礼部的事,翰林院那些学士,哪有胆子去招惹礼部的人?儒家不是最讲‘礼’吗?这种事他们不敢做,哪怕夏之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也依旧没说服刘三吾、方孝孺他们。”
“这就是咱大明的书生啊。”
“真让他们做事的时候,一个个都推三阻四,唯恐得罪了人,但要是真有什么好事时,又唯恐落下了自己,依咱看哪,这些书生其实不是怕,而是觉得朝廷政令通过这种形式发下去,会得罪很多地方官员,他们一个个都只顾自己,根本就没有为朝廷考虑过。”
朱元璋满眼不屑。
刘三吾这些学士的心思,他一眼就看穿了。
那是什么怕得罪礼部,要是真怕得罪,以前也不会死命弹劾了。
归根到底,还是他们来自地方,跟地方不少官员有联系,甚至还承过这些人的恩情,而朝廷这么一弄,却是会让地方原本晦暗不明的政治态势,一下明朗起来,尤其是让很多地方识字的文人书生知道了很多‘真相’,这无疑就坏了事。
这些学士真正担心的是这!
朱标冷笑一声道:“那儿臣更认为,这报刊非办不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