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部已经明显不合时宜了。”
“天下的进程中,对于官员的职业性、专业性越来越强,而六部的官员职能太过笼统,也太过宽泛,看似将官员的能力发挥最大化,其实反而限制了官员的能动性,因而拆分六部,也将是一个必然的事。”
“陛下通过胡惟庸案,已近乎是明牌的废除了丞相制。”
“而今六部尚书中,吏、户两部尚书依旧空缺,而且迟迟没有补人,这又何尝不是陛下的一个尝试?”
闻言。
刘三吾愣了一下。
拆分六部,这同样是他之前根本没想过的事,但听夏之白这么一说,却感觉有几分道理,因为六部的权利太集中了,也太大了,哪怕是陛下都忌惮户部、吏部,因而拆分六部,将六部官署拆为多个官署,倒也不是没有道理。
随即。
刘三吾又察觉到了不对。
这一切都是按照夏之白的想法去推断的。
陛下自开国以来,就奉行的小政府,也一直提倡缩减官员数量,而要是拆分六部,岂不意味着朝廷的官员数,将会大幅提升,朝廷官员增加了,地方官员同样要增加,这无疑会增加大量的财政支出。
这是大明支撑不起的。
刘三吾沉声道:“这只是你的个人之见,不当数的,我作为翰林院的老学士,不能眼睁睁看着你将翰林院拖入到这种政治旋涡中,稍有不慎,便会将院中其他的翰林学士引入死路。”
“我需要对他们负责。”
刘三吾言语真诚,也很率直。
若他只代表自己一人,他倒是敢狠心跟夏之白去试一试,但夏之白是想鼓动整个翰林院,这就是刘三吾不愿接受的了,他一大把年纪了,半截身子都入土了,自然是不在乎这些,但其他学士呢?
他们还正年轻,风华正茂,岂能早早喋血于此?
夏之白并不意外。
刘三吾大体就是一个趋于保守的人。
尤其是上了年纪,更是不愿轻易涉险,但他却有自己的办法。
夏之白笑着道:“夫子,不用这么着急拒绝,翰林院作为储才之地,如何才能让陛下知晓才能呢?定然是通过文墨,而能让翰林学士舞文弄墨的,大多又是朝廷急需解决的事,或者是陛下询问的事,但夫子也知道,能入陛下眼的文章少之又少,能闻于陛下之耳的学士同样少之又少。”
“绝大多数翰林学士是没这个机会的。”
“报刊就不一样。”
“他上面会有一个撰稿人!”
“撰写文章的学士名,都会写在上面,既然时政不能发表,那做一下时评,总是可行的吧?”
“发表自己的见解看法,不涉及什么隐秘之事,好坏都在个人。”
“到时我将这些时评,简单的归纳收集一下,整理成册,一并呈上去,我相信翰林院、国子监不少学士、学子都会乐意去编纂文章的。”
“再有才华,若无施展的机会,也只能暗叹怀才不遇。”
“我眼下便给这些有才华的人一个机会!”
刘三吾怔怔的望着夏之白。
他无奈的叹气一声,夏之白已做出了决定,再劝说也无意义了,而且他也不认为,其他翰林学士、国子监生,能抵抗得住这个诱惑。
夏之白太懂‘投其所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