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前的交通运输革命就是马车革命,同世纪稍晚些的英国,四轮马车的行驶速度达到了每小时10英里(16公里),从伦敦到爱丁堡650公里的旅程,缩短到44小时可到达。
在还未出现蒸汽机车的年代,这是非常惊人的速度,而大明南北两京陆路距离是2300多里,所以四天到达不是不可能。
“果真能四天?”永明帝抬起头来看着他,心里有些怀疑。
“驿递在传递军情时,一人一马昼夜不停,也是可以达到这样的速度,所以四天到达也并不稀奇。只是目前的驿路大都年久失修,路况很差,一人一马可以跑,载货拉人就不太可能。”
“其实陆运的优势就在于快捷,但实现快捷的前提是道路好,以及足够的马匹。缺点是载重有限,一车五十石就是极限。漕船一船能载四百石,这便是马车不能比的。但漕船比马车速率慢,同样两京,漕运需要一月时间,一个月,马车能跑好几个来回了。”
“而海运的优势在于一船所载能达万石级别,但缺点同样明显,比漕运更慢,而且容易受天气影响。三种运输方式各有利弊,所以谈不上孰优孰劣,西北几省没有漕海连接,但有先天发展陆运的条件,所以陆路的畅通,对他们肯定意义更大。”
“哦……”
“继续臣刚才说的,需以储粮来预防灾荒,储粮就必然要广建粮仓,所以除了两京仓和水次仓外,臣认为还需重新恢复地方常平仓的储备粮制度。此外,军需仓也应从地方重新归属到朝廷,进行统一管辖。好处就是朝廷可以随时随地掌握天下粮储的情况,以备应对突发的情况。”
最后这话倒是说到了点子上。
“陛下,小臣能否补充几句?”邬阑出声询问。
永明帝扭头看着她,问道:“你想补充什么?”
“其实李检讨没说完整,他只说了储和运,但没说粮食是地里种出来的。”
“噗嗤……”李道汝忍不住笑了:“阑司珍说的没错,粮食确实是地里种出来的。”
“你没理解我这话的意思,地里可不见得都种了粮食,也可能都是棉麻烟草之类的作物。”
“所以还要保正有足够的地来种粮食,是吗?”李道汝一下就明白过来她的意思。
“对,应对灾害,保粮食就是要保生产,需要划定粮食耕地亩数不变,至少不能少于某个数,否则极有可能就是国无三年之储。”
“永明帝赞许:“这想法挺好。”
“在未来可预见的天灾面前,得有警惕心,还要有最坏的打算,比如在极端恶劣的情况下,能保证大部分人不被饿死,就算是最差条件下的最好结局。”
“哎,没错……”现实就是这样,这话没办法不认同。
“陛下,其实李检讨说的三种运输没有好坏之分,小臣还是同意的。就像淮安,徐州,漕陆皆可通,完全可以凭借位置优势来因地制宜发展成水陆要道,这样也可以带动当地的商贸复苏,像徐州就不会再是什么‘闾阎萧条,井市零落’了,商业才可以给城市带来繁荣,但商业繁荣却是依托交通的便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