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三分钟倒计时!”
杨大伟站在秦涛的旁边,一起望向前甲板。
中央的一个发射井盖嗖的一下子打开,向侧面转了九十度,露出里面白色的发射井盖来,接下来,激动人心的时候就要到了!
“目标数据已经全部装订!”
“北斗导航系统再次校准数据!”
“靶场传来消息,一切正常。”
三分钟的时间一晃即逝。
“注意,准备点火!”
随着这个声音,嗖的一下子,发射井盖上,那个圆形的挡板飞了出来。
发射筒内部必须是密封的,这样才能让导弹在海上能保证良好,避免被潮气和盐分腐蚀,但是在发射的时候,又不能有东西挡着,所以,发射筒的顶部盖子,也是有讲究的。
红旗九那样冷发射的导弹,盖子是个易碎盖,直接密封好,导弹发射的时候,弹头把这个盖子顶起来就行了,这样导弹弹出去的瞬间,可以看到无数碎片横飞的场景。
而鹰击-18是热发射,这个盖子要提前扔掉,不过,随着扔掉盖子,发射也马上开始!
“发射!”
随着一声令下,发射筒口里冒出来了一团炽热的火焰,向上升腾。刚刚的那个白色的挡板嗖的一下子就被吹得没影了。
等等,火焰怎么是从发射筒冒出来的?火焰不是该走专门的尾焰导流槽吗?
那是西方的MK41的设计方案,红旗-16的热发射用的也是这种方式,但是,到了850毫米的通用垂发上,就去掉了这种结构,用了东方独创的同心筒冷热共架垂发系统!
有些导弹是冷发射的,不需要尾焰导流槽,如果全部装上就是一种浪费,但是热发射的导弹也需要这个东西,于是就发明出来了这种同心筒方案。
如果是冷发射,那导弹的直径就能做到850毫米,最大限度地利用垂发的尺寸优势,如果是热发射,那导弹的直径就要小一些,里面放两个套着的圆筒,两个圆筒之间的间隙就可以作为一个独立排导的尾焰导流槽。
东方的热发射是全球独一份的,自己产生的热量自己释放,自己约的那啥自己含泪……保证不影响别人。从外面看,发射筒里面火光冲天,从里面看,还是完好的,不会受到火焰的影响,随着火焰升腾,乳白色的导弹也开始缓缓离开发射筒。
导弹从发射筒里出来了,外面裹着火焰,看上去就像是浴火重生一样!导弹很快就离开了火焰,继续向上飞,等到导弹完全离开甲板,下面的火焰消失,导弹尾部拖着火焰,继续向上爬升,然后转向,俯冲,展开弹翼,开始了漫长的巡航之旅。
甲板上依旧笼罩着浓烟,只不过这些烟雾已经不是黑色的,而是一种淡黄色,说明了导弹使用的推进剂技术又进步了一大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