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冷却稍稍遇到了问题。”电子战官说道:“冷却液内部有气泡,导致冷却效率降低,所以需要排气。”
项静睁大眼睛,看着电子战官把手伸进了雷达设备舱,更是惊讶:“冷却系统集成到了雷达内部?这是怎么做到的?”
对于相控阵雷达来说,液冷是最好的选择,可以让雷达时刻获得最佳的冷却效果,从而进行全功率输出,但是对于战机来说,这意味着要增加额外的散热器。
苏-27系列的机头都非常大,雷达天线的孔径可以达到1米左右,这样能部署上的T/R组件会更多,散热需求就更大了,否则根本就没法让雷达正常工作。
这种级别的雷达,也只能用液冷,但是这种战机以前并没有额外的冷却系统,这个问题不解决,那就没法工作。
美国佬在改进现有的F-16战机的时候,就遇到了这种问题:F-16的发电能力和冷却能力都无法支持先进的AESA,只能退而求其次,用了BAR。东方则是发展出来了风冷的机载相控阵雷达,给轻型战机换装,但是重型机还是得用液冷,这个怎么解决?
“没错,天线组件用的是液冷,但是液冷系统已经被集成到了雷达内部,在雷达内部循环的过程中,由外面的风冷来给液冷系统散热。”
这相当于是双循环,液冷只负责雷达天线的散热,这样体积小,结构紧凑,然后液冷带出来的热量,再被风冷散掉,反正到了高空,冷空气到处都是,散热功率还是很足的。
这种方式,也算是东方首创了。
“这雷达的性能一定很强悍。”大家伙很是羡慕。
“那是当然,我们以前的雷达,就能拥有两百多公里的搜索距离,现在换了这种雷达,怎么着也得提升一倍,四百公里的搜索距离,才配得上这种相控阵雷达。”
“这岂不是能取代我们的预警机了?”
大家伙说完,才想起项静还在旁边,赶紧闭嘴。
“得益于天线面积比较大,我们这个阵面上有两千左右的X波段T/R组件,每一个功率十瓦。峰值功率二十千瓦,不过由于电源限制,一般不能这样输出,正常平均功率就是六千瓦左右,至于搜索距离,那得看是什么样的目标,轰炸机这样的大型目标,的确有四百公里的发现距离,但是和预警机依旧没法比,毕竟我们的数字处理等系统都比不上预警机,也没有全向能力。”电子战官很是谦虚:“我们的战机首先使用这种雷达,还是为了电子战的需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电子战机需要先进的相控阵雷达,可以在作战的时候更加灵活,所以,他们成了首先试装的用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