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眉嘉没有接话,双手交叉,举过头顶,把腰杆绷的笔挺,她的身材其实很好,就是略有些驼背,另外就是有些“胸怀坦荡”。她能当着张金生的面做这样的动作,证明她不再把张金生当作一个陌生人,也没有把他当成自己的学生,她或者是把张金生当成了一个可以交谈的熟人,甚至是还不太熟的朋友。
张金生急切地想框定他们现在的关系,但发现这很难。
或许顺其自然才是最好的选择。
此后的交谈,张金生觉得很不轻松,感觉自己在讨好她,但对方又并不领情。
陈眉嘉的家住在省文联宿舍区,一栋造型别致的八角楼,楼不算新,却很有韵味,四周松竹掩映,很安静。张金生把她送到楼下,向她告辞。楼下小广场上有很多人,陈眉嘉没有假客气让张金生上去坐坐,而是选择跟他拜拜,再目送他离开。
第二天是周五,上午四节课,下午没课,四节课后,法学导论老师陈有德把张金生单独留下,跟他做了一次谈话。上周,陈有德布置以“中国入世后知识产权保护前景展望”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小论文。
张金生很忙,没有时间去查资料,这篇文章基本上无法下笔。为了交作业,他就把前世曾接触过的一个知识产权保护案例拿出来,围绕这个案例做了一些评论。
其实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但偏偏这篇文不对题的狗屁文章引起了陈有德的特别注意,因为文章里的若干观点闪烁着跨越时代的光芒。
陈有德很想知道这些观点是怎么来的,借鉴了那些论文或论著。
张金生知道自己可能闯祸了,十几年后报纸杂志上一个普普通通的观点搁在现在竟有了学术上的原创价值。
瞅了眼陈有德办公桌上的486电脑,张金生腼腆一笑,果断地把难题推给了万能的互联网。
“记不起来了,好像是哪个论坛上看到的观点。”
这个时代,论坛就是神坛,多的是各路大神,说灵感来自互联网,靠谱!
陈有德没有深究是哪个论坛,他把椅子朝张金生挪了挪:“这个观点很新颖,它虽然来自互联网,但那可能只是一个火花,这个火花点燃了你的思维,从而创造了这个很有独创性的观点,如果我们把它写成一篇论文,我觉得会非常有价值。”
张金生把手直摇:“理论方面我就是一张白纸,读论文都费劲,更别提写了。这样的论文我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来的,如果老师看得起,那什么就当学生孝敬您了。”陈有德把眉头一皱,不高兴地说:“这算什么,这不成了老师剽窃你的成果啦,我怎么能这么干呢。”
张金生搔搔头,赔笑道:“我的观点虽然新颖有独创性,但既不系统,也不深刻,凭我个人能力是根本写不出一篇论文的,就算老师您手把手的教,也不成,所以,要不老师我们合作一篇论文出来?”
这个主意当然不错,扬长避短,照顾了各方面的需要。
陈有德很赞赏张金生的提议,便说:“你回去围绕这篇文章再仔细考虑考虑,尽量的深挖,回头我们再碰头,文字方面的事嘛,有老师呢。将来文章发表了,我是第一著作人,你是第二著作人,本科阶段嘛,有这一篇论文,学位我看是跑不掉的啦。”
陈老师很高兴,张金生更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