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候就只能抡着工兵铲在战壕附近和敌人肉搏了,然后戏剧性的一幕把双方士兵、指挥官,包括洪涛都看傻了。
陆军士兵的个人冷兵器作战能力确实很差,一对一基本一两个回合就被打躺下了,即便面对南边的大明边军也好不到哪儿去。
但陆军士兵们很快就找到了解决办法,那就是组队。以伍为单位,五个人凑在一起进退,由伍长带头一起砍杀一起防御,在局部形成了数量优势。
蒙古士兵无论个人能力多强,面对五把上下翻飞的铁锹也难以施展,往往一個照面兵器就被打断或者脱手,再然后就被砍成了血葫芦。
在他们眼中铁锹不是铁锹,而是汉人搞出来的某种奇门兵刃。能扫能砍能抡能劈还能绞,招数私刀私斧更私锤,质地又极韧,很难对付。
经过很短时间的磨合,适应了直面生死的感觉之后,陆军士兵们的肉搏小组居然越打越有心得,在步枪射击的帮助下成功把缺口给堵上了。
再后来,当哪里出现缺口之后,陆军士兵们干脆也不去琢磨怎么快速烘干步枪的发火装置了,喊着口号抡着铁锹一起上吧。只要能稍微抵挡住几分钟,附近的同伴就会装填好弹药,用密集的弹雨把敌人压下去。
“帮朕记上,刺刀要排上日程!”对于因此而伤亡的陆军士兵,洪涛绝对负有大部分责任。除了运气不好之外,还有陆军武器制造方面的指导性偏差。
关于刺刀这种辅助性武器,洪涛很早就设计出来了,还做出了几十把样品交给海军陆战卫试用。由于没得到太积极的回应,始终也没量产。
到了陆军筹建期,倒是想着再试试,如果有用就大规模装备。但当时铸造厂、机械厂和皇家火药厂都在全力赶工步枪和野战炮,如果要列装刺刀,那就要对步枪进行修改,会严重拖慢进度。
然后洪涛就把刺刀给忽略了,他本身就不太愿意让士兵进行近身肉搏,总想着靠武器代差碾压获胜,以前也一直都是这样做的,没出现过问题。
但今天的一场大雨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再优秀的武器也有不好用的时候,这也是为什么后世的船长哪怕驾驶着航空母舰,依旧要考六分仪定位。
在不太耗费财力物力和做出大改动的前提下,能多装备一样就多装备一样。一百次才能用上一次没关系,说不定这一次就可以保命。
不过如何改进军队武器装备都是后话,眼下摆在洪涛面前的难题是继续让陆军士兵蒙受越来越高的伤亡,还是放弃此行的全歼计划。
经过脑海里的一番天人交战,他选择了一个折中方案,想通过打乱敌人的指挥体系来缓解受到的压力,再拖上一段时间,继续保留完美实施计划的可能性。
“传令兵,命令火炮密集射击敌人中军!”其实想打赢这场仗,不靠孙承宗也可以做到,哪怕受到雨水影响依旧不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