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没想过让孩子去读书?”
这就让洪涛有点纳闷了,广东和福建是新政开展最早的省份,也是新学普及最广的地区。林六连战死和伤残都算计清楚了,为啥就没提过上学呢?一个字都没提。
“呵呵呵……我两个侄子都读过新学,上了半年就让我爹叫回去了。能认识几个字,会写名字就够了,学那么多没啥用。
考取功名得是文曲星下凡,哪能是个人就成的。他们要是想多读书,将来当了兵一样能学,不耽误。”
对于这個问题,林六有不同的观点,且非常笃定。哪怕他在军队里也要进行文化学习,并知道了外面的世界是啥样,依旧和之前窝在山村里没什么质的改变。
“马保国,朕给你个任务,拿出一份切实可行的计划,让大明境内的每个孩子都至少上三年新学。先不用全面铺开,找一两个省份试点。”
聊到这里洪涛就没什么可问的了,但心里却多了个想法,扫盲!之前一直盯着新学体系的建立,总琢磨着如何代替原有的科举,结果把最基本的环节给忽略了。
像林六家的情况肯定不在少数,就算把新学开在他家门口该没用还是没用。上千年养成的习惯,真不是多几千座学校能很快改变的,就算免费入学,可人家还嫌耽误工夫呢。
这时候就不能完全靠自觉了,必须上强制手段。只有把基础打好,改变底层民众一直以来对知识的态度,才能达到质变。
挑选精英加入管理团队固然重要,可要是从长远计,普及教育和提高全民素质更迫切。有道是水涨船高,一个族群或者国家的总体水平光靠一小撮精英不足以长期维系,必须整体进步才能持续。
“陛下,教育部人单力薄,让所有小童都入学怕是难以实现。”
马保国闻言可犯了难,他倒不是反对皇帝的意见,只是教育部成立时间尚短人手严重不足,也没什么实权,即便只挑某个省试点也无法强令当地小童都入新学上课。
“你只管把计划提出来,朕自会去想办法。刑部、大理寺,让子民认识字、会写名字、能读报纸,算不算仁君之道?若是算,大明律里就该加上这一条,有了律法约束,教育部也好依法推广。”
对于马保国的难处洪涛能理解,但不打算放过。任何一级官府都不能强制小童入学读书不假,可要是大明律里写了这一条不就能了嘛。
此事若是放在二十年前,办起来会非常非常麻烦;放在十年前也要费一番口舌,纠缠上二三年。但现在不用了,言出法随,就这么厉害。
啥刑部、大理寺、都察院,都只是替皇帝办具体事务的机构,同意不同意无所谓。谁不办、谁磨洋工,谁就可以等着锦衣卫上门查账了。
可以身正不怕影子歪,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但位置必须腾出来。眼下不是没人可用,而是可用之人一抓一大把,朝廷里不再有不可或缺的重臣,离开谁都差不多,除了皇帝本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