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的炮击开始了,两条绵延迤逦的铁丝网群受到了实弹炮火的格外照顾,炮弹在近距离爆炸所产生的强烈高温冲击波的确足以将脆弱的铁丝撕裂。雷鸣般的炮击声又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原本严密的铁丝网在不少地方都被炸出了可供一人甚至数人进出的缺口;而当进攻方再度发动攻势的时候,密集的方阵队列赫然已经被松散的散兵线所取代。见此情景,清英不由得暗暗赞许,施利芬能在遭受一次挫折后就立即转变战术,这已经是非常不错的应变能力了。
不过,清英这条防线可是按照史实的堑壕防御体系整整挖了2个月,虽然其综合工程不如西线那四年如一曰的劳苦工作,防御力也较之大有不如,然而各项工事也都是初具规模,防御体系的核心因素也是一个都没有少。仅凭这样简单的战术转变,又怎么可能这么容易就攻破这条他精心构筑的防线?历史上一战双方几乎都是用的散兵阵来冲击堑壕阵地,却几乎没有一个不铩羽而归!
——————————————————————
接下来的3天时间里,双方在战线上展开了不分昼夜的攻防战。期间进攻方虽然通过大范围的炮火覆盖消灭了一些防守方的机枪点,然而残存下来的火力仍旧打得进攻士兵寸步难行。机枪、步枪、速射炮和后方的重炮构成了一道无法逾越的火力封锁线,每次都把参与进攻的士兵打得成片成片的退出演习。最令施利芬感到懊恼的是,无论他的炮兵如何轰击,防守方的士兵都能像开了防护罩一般岿然不动。只要炮火准备一结束,己方进攻的士兵出现在铁丝网面前时,对方总是能打出极其狂猛密集的火力,将进攻士兵像打兔子一般大量放倒。而在夜间渗透进攻所取得效果也非常有限,防守方虽然视野受限,然而在壕沟中的他们仍旧比野外中的进攻士兵占尽优势,几次渗透强攻都被对方打了回来,整个过程伤亡浩大,劳而无功。
施利芬决定孤注一掷。在第四天他进行了整整一天的炮火准备,甚至偷偷动用了5门本不该出现在进攻方阵列中的210毫米重型榴弹炮,之后把他所剩的全部兵力都压了上去。然而在子弹和炮火所形成的弹幕面前,这次进攻仍旧被防守方给顶了回去。伴随着一发演习结束的信号弹的升空,满肚子的不解和疑惑的施利芬在指挥所里苦苦思索,自己已经做到了进攻方所能做到的一切,甚至还违规调用了重型火炮前来助阵,然而最终却为什么会是这样一个结果?(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