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已经结束,但是故事带给人们的震撼却刚刚开始。
台下的明星们这个时候已经不再轻视陆云平了,脑海中疯狂闪烁着一个念头,他们一定要跟陆云平合作。
这种不断反转的剧情是最容易出彩的,只要最后的基本逻辑不翻车,这种电影一般都会受到影迷的吹捧。
更别说陆云平这种,在不断的反转中,尊重了,每個人物的基本设定和剧情走向,没有强制的改变什么,使整个剧情衔接下来,丝滑流畅,给人一种余味悠长的感觉。
明星们都这么激动了,更别说那些导演和影评人了。
两者因为身份的不同,导致关注的点也有所不同,相比于演员,更关心电影上映后带来的利益。
导演和影评人,会更关注影片本身。
导演是什么?导演就是一部电影的叙事人,一个好的故事,用电影的方式讲述出来,能到达什么样的效果全靠导演的功力。
从导演的角度来看,陆云平的这部电影,无论是从画面、拍摄手法、色彩搭配、服装道具等方面都是相当优秀的。
这也是让台下的诸多导演,心中暗暗感叹,华纳看人的眼光果然毒辣,这个来自华夏的年轻导演,果然不容小觑!
影评人们想的就没那么多了,他们关心的重点更多的是在于,故事本身。
在他们眼里,评价一个故事精不精彩的点就是,整个故事的逻辑在不在线。
很明显陆云平的《调音师》是符合他们的口味的,这部电影跟《彗星来的那一夜》有些不同,又有些相似之处。
《调音师》对于人物的描写,明显比《彗星来的那一夜》要深刻得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
就连前面看着像是一朵白莲花的斯嘉丽,到结尾都有一些堪称惊艳的‘黑化’。
相较于人性的探讨,《调音师》无疑是更加深刻的。
剧情上,《调音师》的商业元素也比《彗星来的那一夜》要更加成熟,剧情从中期开始就开始不断地,挑逗观众的肾上腺素,引领着观众的情绪。
直到最后小贱贱踢开了那个易拉罐,观众们已经分不清,前面的剧情到底是真是假。
这种与导演在智慧上的交锋,让在座的影评人们,兴奋不已。
就像侦探小说一样,一方设局,一方破局,这种来自智慧层面的交锋,是最能让心感到满足的。
影评人们现在心情十分的激动,迫不及待的想要再看一遍。
他们现在特别想要搞清楚电影开头的兔子,和影片结尾处,导演的那段隐喻到底是什么含义。
总之,影片结束之后,在场的所有人都陷入了对于影片的狂热之中。
掌声,欢呼声,叫好声,络绎不绝。
在记者们殷切期盼的眼神中,陆云平带领剧组的主创人员,再度登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