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具体的管理上,就要当地干部的素质提上来,如有必要,可以双管齐下。设置农村常驻办事员,可以从大学招募愿意去基层做事的应届生或者临毕生。政府和企业,对这些学生,可以适当地放宽招聘条件。比如说原本要本科的,放宽到大专;原本要特定专业的,可以放宽到普遍专业……”
多这句嘴,放之前淮西省的干部肯定当张浩南吃饱了撑的管得宽。
但现在不会这么想,因为“沙城食品”“大桥食品”的企业形象必须是正向的。
地方村干部稍微蛮横一点,完全可以垄断本村所有小门小户的产量,并且隔绝农民跟上级政府和大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
上头传达下来的文件不公开,企业分发的标准不通知,基层的信息渠道淤塞,时间不需要太久,两个季度,就可以让企业形象在当地垮掉。
这也是为什么“沙城食品”的农村供销合作社之前推进得那么慢,做得那么谨慎,基本都是在张浩南能伸手的周边城市。
等到后来省里挂了号,又有魏刚倾力投入了政治资源,算是给“沙城食品”兜底,那么当一个新的农村供销合作社成立,原乡村干部跟“沙城食品”发生利益冲突,滚的不会是“沙城食品”。
并且现在已经是两江省农业相关的招牌政绩,就跟工业上“招商引资”一样,两江省基层自然村能够请来农村供销合作社落地,这就表明本地产出品质过关,投资环境稳定……
大原则肯定是经济问题,但肯定不可能全靠钱来开道。
只是两江省的经验,那是张浩南和魏刚一路火并出来的结果,背后冲突成百上千,不说经济上的账,政治博弈都不知道有多少,地方跟地方,省里跟地方,省里跟企业,企业跟地方,都会有大量资源交换。
这种经验,复制到淮西省,那是行不通的。
所以只能重新摸索。
就像在岭南省的唯一一个农村供销合作社,其主要经济作物跟两江省不同,其主要地方势力上的支撑,也跟两江省不同。
张浩南在两江省靠的是政府,但是在雷州市,光有政府支持可不行,还得有宗亲力量。
陈昌龙不行就换陈永胜,但还是没有跳出宗亲力量这个圈子,只是相对来说减弱了一些。
针对不同的当地风土人情,就要有所改变。
淮西省的情况,就是需要一批头疼的愣头青去引蛇出洞,剩下的就好办了。
当然头铁通常两种结果,一种撞破南墙出头,一种头破血流。
在张浩南眼中,这些头铁的愣头青,就是一串串数字,就跟中央查走私案用人,本质是差不多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