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盛赞了张潮推出《青春派》杂志时,创新性引入了有别于传统文学杂志的运营思维,又创造了一个文学期刊销售的传奇。
【《青春派》在形式上极尽创新之能事的同时,内容上却保持了文学的纯粹性。】
【重视杂志的“外在美”,不是向市场献媚,而是引导更多青少年读者走进文学殿堂。】
【张潮,毫无疑问是当年文坛青年一代的领军人物!】
这算是官方给盖章认证了?
张潮下课就给赵常田打了个电话。电话那头,赵常田的声音喜气洋洋的:“张潮,《青春派》创刊号已经卖了40万份了。”
张潮现在不太关心销量,而是问道:“《人民日报》今天写我的那篇文章,您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赵常田一愣,道:“什么文章?”
张潮把事情一说,赵常田也深感意外,通常这种文章事先都要和本人通气。他答应张潮,帮他打听一下。
《青春派》的出现,给小四带来的压力是巨大的。
小四的《岛屿》并不算常规期刊,更像是打着杂志名义出版的文集,一年都出不了两期。
《岛屿》最大的意义在于给后面他要推出的杂志和作者定调!
就好像大部分汽车品牌,真正赚钱的,都是走量的平价、廉价车型,但他们哪怕亏本,也还是要推出一两款高端车型,在其上集中品牌的所有技术资源和宣传资源。
但是《青春派》却改变了国内青春文学主流市场的生态。张潮正在用一种很新颖的方式,潜移默化地重塑着青少年读者的口味。
那就是小四一直追求却不可得的“高级感”!
就好像80年代,大字不认识几个的盲流青年,也要在衬衫的胸袋上别一支钢笔一样。
花5块9买一本《青春派》,贴出一个自己喜欢的封面,既可以在朋友间开开心心地传阅,甚至可以大大方方地放在桌面上,不担心被父母骂。
这都是拜张潮这个主编所致。没有韩涵的叛逆姿态,也不像小四一眼非主流,一路走来整体上都是阳光正面的有为青年形象。
这种认识,在《人民日报》正面报道了张潮以后,达到了顶峰。
所以这种“高级感”,不是小四用惯用的套路——凄美而扭曲的爱情故事、大量奢侈品的名词堆砌、华丽浮夸的修辞,能够模仿得来的。
小四意识到自己不改变,就会被这个市场抛弃。
原先聚拢在他旗下的青年作家们,也出现了人心不稳的迹象。他们本来就不是牢固的协议关系,只是松散的联盟,看在小四能包装他们的份上才愿意给他供稿的。
现在看来,张潮好像是更好的选择?
但是小四是什么人?原时空中80后作家群里,论起市场嗅觉、商业头脑和执行力,他排第二绝对没有人敢把自己排第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