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
河东、关中、北京、京畿都缺少降水,旱情蔓延的极其迅速,入了秋之后,大宋的西南地区传来了地龙翻身的急报,好在经略使胡世将和总管刘錡动作迅速,没有酿成什么大难。
而大宋朝的南疆,却是洪涝严重,接连有淹没农田的消息传来,这一切都以札子的形式,来到了赵桓的面前,被大宋的皇帝,看在了眼里。
大自然的这些危害,对于勤劳的大宋百姓来说,其实压根算不是威胁,只需要少许的土地和种子,他们就能在这片土地上,展现出他们昂扬的生命力。
保持食盐的供给,他们就会相互扶持,停过最艰难的时刻,中原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也从来不缺少这种任性。
对于幅员辽阔的中国来说,这些小灾小难,年年不断,谁都不能控制老天爷的脾气,指不定他什么时候发怒,随手一指,就是翻山倒海。
也正因为幅员辽阔,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之下,也能够将危害降到最低,这就是大宋,或者说中原王朝生生不息的原因。
一旦朝堂出现问题,小事酿成大灾,大灾必然导致民变,历史上无数次也证明了民变一旦出现,必然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用在内耗之上。
最后在内忧外患中,轰然倒塌。
宣和三年,江南地龙翻身,江南漆匠方腊,揭竿而起,百万之众影从,大宋军队出兵平叛,镇、抚、剿、屠,导致大宋的江南粮仓离心离德。紧接着发生了联金灭辽,大宋从朝堂到民力,皆已经在内耗之中岌岌可危。
赵桓站在太原城上,看着这远处一个个京观,一个个京观的封土之下,有金人有宋人也有契丹人,所有人都在这场战争中,付出了血的代价。
赵桓叹气的看着安详的太原城下,阡陌纵横,当初那些住在悬崖峭壁上的百姓,早就搬到了平原之上,有说有笑的农夫,扛着锄头跨过了一道道水渠,奔着炊烟袅袅的家中而去。
“是朕想多了。”赵桓摇头,将一封札子递给了早就等待的亲从官,命其急速传回京中,是封驳自己罢免李纲的诏书。现在看,他和李纲那顿争吵完全是没有必要。
天下四安,的确如此,至少比他想象中漫天的蝗虫相比,整个汾河平原,都是一片的昂扬生机。
赵桓的路线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今日在何处,明日又在何处扎营,最后断断续续一个多月才到了太原。
更何况朝臣要在能在整个汾河平原上作假,那大宋的官僚该有多么恐怖的执行力?这份力气用在防蝗上,多少只蝗虫够他们去消灭?
赵桓指着北方的方向,对着曹娴笑着说道:“当初就是在这里,王禀带着他当时只有十五岁的儿子,做了最后的冲锋,如同蚂蚁撼树一样,冲击着完颜宗翰的铁骑防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