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提一嘴,原则上,五五分。”
段勇平把文件分给众人,望向苏远山:“具体每个单位的情况,山总了解得比较清楚,下面就由他来主持。”
苏远山接过话:“行,那我就简单说一下。”
“五五分,指的是国内和国外单位的数量对比——这是一次亚洲技术大联盟不假,但每个人都有私心。作为我们,当然是希望国内单位能够借此机会完成一次科研上的飞跃。”
“国内单位怕没有多少可以选择的吧?”说这话的是李明柳,他抖了抖名单,微微皱眉道:“远芯,德远,精光,宏芯,这就是四家了——如果是十家的话,那国内就只有一个名额。搞光学,T大你跑不掉吧?长光所你跑不掉吧?然后华晶那边肯定也想进来,首都精密那边也是国内少有能拿得出手的精密机械单位,撇开他们说不过去啊……”
“所以才要大家讨论嘛。”段勇平呵呵一笑:“初步打算,确实是十家左右。”
“有点难……”李明柳摇了摇头:“老美那边,主力其实是三大国家实验室,我们这边除了长光所,都算不上国家实验室。当然,咱们这边的技术确实也走得有点畸形……”
李明柳的话落在众人耳朵中,每个人的表情都各不相同,但最后,所有人都露出了会心一笑。
确实,国内的技术……走的有点“畸形”。
——在老美那边,无论是大学也好,还是国家实验室也好,都拥有沉淀了数十年甚至更久的底蕴。在西边,由顶尖大学和实验室提出理论,再由企业进行技术变现,这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模式。
硅谷的诞生,就是这种模式发展的过程。
而国内……坦白说,自从90年代初改革全面开放之后,无论是理论也好,还是技术实现也好,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企业完成的。
换句话说,就是目前国内“民用”的最高科研力量,其实是在企业里面。
——远芯就是这些企业中最杰出的代表。
而在座的,无论是德远的晶圆厂工艺,还是众芯的封装技术,亦或者是索性的锂电技术,亦或者是远芯的芯片设计,通讯技术……这些代表着该行业最强的力量和最深度的发展方向,都是由企业主导的。
但大家都明白,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如果完全由企业来主导整个科研领域,那显然是不行的。
抛开企业逐利的天性不谈,光是在“科技未来”这一条上,企业就压根没办法和高校以及专职科研单位相比——企业需要这些天职就是为了突破人类科技上限的单位来提供新的方向。
现在的问题是,远芯希望藉此机会“拉”国内科研单位一把,但国内科研单位,却不是很能跟上步伐。
“嗯,老李说的确实是目前的主要问题。所以我倾向于国内无论如何要搞六家,先把长光所和T大搞进来……电科这边就算了,术业有专攻,电科搞EUV就不是那块料,进来徒增笑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