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了自己的语言,没有了文化传承,还能称为独立的民族吗?
缅人、越人,还有其他的种族,都可以如此处理。没有大屠杀,而是给他们一条生路,已经是足够仁慈。
王三善召集众将,把皇帝的密旨进行了传达。当然,不能说是皇帝的意思,而要改成朝廷的新策。
无疑,军队对这样的策略是欢迎的。与战利品的分配一样,更能够激励士气。
战争债券不用细说,对己军的实力有信心,对战争的胜利没有疑问,手里又有钱,那就买呗!
人口买卖就更好了,抓了多少人,就给多少钱。也不用在战场上抓俘虏,平民百姓抓起来还费劲吗?
当然,也不能乱抓,把占领区的平民全部卖掉,湄公省和婆罗洲短期内也没有那么大的承载能力。
所以,这也要有规定,有细则,有计划,分期分批地进行。
首先是战俘,这是潜在的反抗力量,最有可能对占领区的稳固造成威胁;其次是精壮,干活儿是把好手,可拿起刀枪,很快也能成为战士。
占领区需要人口吗?答案是肯定的。可填充占领区的将是滇省各土司的人,以及数量众多的汉家百姓。
人口由北向南迁徙移动,是长期的国策之一。甘陕向川,川、桂向滇,滇省向外。
总的原则很简单,减少大灾害最严重的北方人口数量,使得抗灾赈灾的难度降低。
尽管北方数省的人口数量有所减少,可武器装备的升级改进,使得明军战力不降反升。
如果不是北方草原太过广阔,后勤问题难以解决,皇帝认为有五万精骑,就足以扫荡草原,战无不胜。
而大明现在的精骑,如果算上归顺的蒙古诸部,十几万都是少的。
只不过,现在征服北方草原,时机不对。占的越多,消耗越大,大灾害的影响令人生畏。
当然,大灾害也给明朝不战而胜提供了良机。气候的寒冷,草场的南移,游牧民族的生活将越来越困难,对明朝的依赖也会越来越强。
打又打不过,抢又抢不着,再有林丹汗这个自大的家伙要重复成吉思汗的辉煌,蒙古诸部要么被吞并,要么就只能归顺明国。
显然,蒙古诸部过着土皇帝般的生活,宁**头,不做牛尾,对于林丹汗的梦想,没有几个真正支持。
可尽管如此,明国在北方的推进依然在有序进行,修路、筑城,以点连线,以线带面,是明军实施稳固占领的不变原则。
洪武二十年(1387年)设置大宁都司,治所在大宁卫(今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西)。
大宁卫管辖今河北高官城以北,内蒙古自治区西拉木伦河以北等地。第二年改为北平行都司。
永乐元年,大宁都司治所内迁保定府。从此,明朝经营十二年的大宁都司被弃守,所领卫所有的废除,有的迁移到长城以南,再也未曾恢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