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外暂时没囤田种粮,但种了不少苜蓿,人能吃,主要还是要喂马,充当草料。
三人说笑着来到一家酒馆,点菜上酒,边吃边谈。
对于何可纲的授勋领赏,祖大寿和金国凤是羡慕的。对于建奴的溃败,二人又是比较惊讶的。
在之前,这可是没有过的事情,他们既感到惊讶,又想多了解些情况。
正好有这个机会,吃吃喝喝,既增进感情,又获得了更多的信息,两全齐美。
何可纲也猜出了二人的心思,两杯酒下肚,便主动打开话匣子,“在广宁之战时便看出建奴攻坚之虚弱,就算没有城池,构筑的工事也是一样的效果。”
看到二人投来关注的目光,都在凝神听着,何可纲继续说道:“要说防守,我军不惧建奴;但在近战肉搏上,还是有些差距。”
金国凤点了点头,说道:“我军在作战经验上还是欠缺,建奴却多是征战经年。无论是武技,还是悍勇,强过我军也不奇怪。”
“这么说的话——”祖大寿摸着下巴说道:“在中远距离的对射,我军倒是不吃亏了?”
何可纲沉吟了一下,说道:“这个问题我已经在总结会上讲过,火枪比弓箭的杀伤力要大。只要盔甲精良,至少也是一对一的交换。”
“还有我提出的建议,给士兵装备铁面具,防护脸部。”何可纲皱起了眉头,沉声道:“一些建奴的射术还是很准很毒的,在较近的距离能专射头脸。”
在战场的“枪林箭雨”中,脸部确实是易被攻击的部位。而且,一旦被击伤,往往就是重伤。
所以,在历史上,佩戴铁面加以保护是很早就出现的事情。
比如唐代,吐蕃军队就使用“衣之周身,窍两目”的盔甲;两宋时期,金国“铁浮屠”所佩戴的头盔就“止露双目”,以此来保护骑手的安全。
只是限于各方面条件,能佩戴铁面具的,往往都是较为精锐的部队或者高级将领。
比如南宋名将扈再兴,就“募死士著铁面具,披毡”,作为冲杀在前的前锋;金军在作战时,也“摘强兵披厚铠、毡衫、铁面而前”。
到了明代,佩戴铁面具也曾经较为普遍。在明代兵书《武备要略》中,就记载了用于保护面部的铁面,面具下还加装了保护喉咙的护喉。
后来嘛,不仅盔甲兵器越造越差,铁面具就更不再是士兵的标准装备,几乎完全从明军中消失了。
对于何可纲的说法,金国凤笑了笑,说道:“何将军的建议极为正确,可恐怕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实现的。”
说着,他扳起指头算了起来,“我军的铁甲应该是装备齐全了,可还有东江镇、登镇、津镇,以及其他军镇的官兵需要吧?”
“再加上打造火枪大炮、船只军械,支应军粮兵饷,以及平定西南叛乱的费用,万岁把今年的金花银差不多都花光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