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阗”乃西域古国之名称,即后世新疆自治区和田地区于田县,建国于西元前232年,灭亡于西元1006年,国祚长达1238年,是古代西域佛国,是东汉王朝“西域都护府”长期驻地,也是唐朝“安西都护府”的“安西四镇”之一。“于阗国”君主的“国姓”为“尉迟”,也就是《隋唐英雄传》里和农村门板上贴的“尉迟恭”的姓。
因“于阗”王室仰慕唐朝,故有两位君主曾改姓“李”,他们分别是尉迟僧乌波(李圣天)、尉迟苏拉(李从德)。亲历于阗的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叙述于阗:“自兹已降,奕世相承,传国君临,不失其绪”。
这“尉迟氏”家族在长达千年的时间里,他家一直控制着“于阗”的政权,古代居民属于所谓的“斯基泰人”(Scythia
s),也有说法为藏族和印度的混血部族。《北史•于阗传》也有相关的记载:“自高昌以西,诸国等人,深目高鼻。惟此一国,貌不甚胡,颇类华夏。" 西元1006年,“于阗”被喀喇汗国吞并,逐渐被伊斯兰化。到西元11世纪,其人种和语言逐渐“回鹘化”,再也不像唐宋以前的样子,反而成了纯粹的“回教徒”。
“于阗”地处塔里木盆地南沿,东通且末、鄯善,西通莎车、疏勒,盛时领地包括今和田、皮山、墨玉、洛浦、策勒、于田、民丰等县市,都西城(今和田约特干遗址),且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对于“帖木儿大军”来说,“于阗”一直是“西域”地区不错的农、牧业产地,可以为大军提供第一轮补给。
当时,控制“西域”(新疆)的主要势力是“东察合台汗国”,决不会阻拦“帖木儿大军”过境,因为它没有这个实力,也更没有必要触霉头。相反,首鼠两端的“东察合台汗国”会一边给东面邻居明朝传递情报,一边给“帖木儿”大军提供补给,也好尽快送走这些“不速之客”,毕竟无论是明朝还是“帖木儿”,都不能得罪。
“帖木儿”通过其安排在东方世界长期经商的商队和使团,已经对当地(西域)的情况有了比较全面非了解,其清晰程度甚至远远超过了明朝官府对西域各地区的了解。这使得“帖木儿大军”顺利通过了西域。
当时,明朝负责镇守西北地区的最高军事指挥官是“洪武朝”的名将“宋晟”,全权负责西北防务。不过,宋晟乃朱元璋的旧臣,如今年事已高,只能做个样子。于是,明朝西北地区各地防务只能交由边将代理。
这就给了“帖木儿”这只“老狐狸”以可乘之机,因其皇孙哈里正率领着两万精锐骑兵打前锋。根据西元15世纪的中亚军事习惯,这一时期做前锋的精锐骑兵通常会带上轻便“弩炮”,此物具有一定的攻坚能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