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那些来自乡下催家的女人们虽然长得丑且没有文化,但各个都是“武林高手”中的“斗气士”甚至“炼气士”,潜伏在全国各地的“青楼”、“妓院”中假装打杂的下人,在关键时刻还能将某些捣乱者轻易收拾掉。
在明朝,有两大臭名昭著的“特务机构”,分别是“锦衣卫”与“东厂”。然而,明朝事实上还曾有一个与“东厂”相似的所谓“西厂”。不过,“东厂”、“西厂”都是由宦官(太监)执掌的“特务机关”,与“锦衣卫”一样,都是服务于皇权**的“特务机构”即“机关单位”,故被合成为“厂卫特务机关”。但三者之间任务分工明确。
“东厂”、“西厂”和“锦衣卫”是明朝皇帝在“刑部”、“都察院”、“大理寺”这三个“司法机关”以外设置的直接听命于皇帝并执掌“诏狱”的特务机构,有着独立的立法、司法、审判、监禁、刑罚等特权,类似“三法司”。
“锦衣卫”是皇帝的侍卫机构,其前身为明太祖朱元璋时所设立的“御用拱卫司”。在明朝洪武二年(西元1369年)改设“大内亲军都督府”,洪武十五年(西元1382年)设立“锦衣卫”,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
“锦衣卫”的首领称为“指挥使”(或“指挥同知”、“指挥佥事”),一般都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来担任,很少由太监担任,故属于“外臣”。而“东厂”、“西厂”的首领是“宦官”,即“太监”,负责管理大内事务,为“内臣”。
在与“锦衣卫”的关系上,“东厂”后来居上。由于“东厂”的“督主”(“厂公”)与皇帝的关系更密切,又身处皇宫大内,更容易得到皇帝信任。因此,“锦衣卫”想要向皇帝报告,要具疏上奏,则“东厂”可口头直达。
皇帝还赋予了“东厂督主”以监督“锦衣卫”人员的权力。因此,“东厂”和“锦衣卫”的关系也逐渐由平级变成了上下级关系 。特别是在宦官权倾朝野的年代,“锦衣卫指挥使”见了“东厂督主”甚至还要下跪叩头呢。
“西厂”在明朝历史上只短期存在过,明宪宗成化年间成立了一个新的“内廷机构”——“西厂”。其势力甚至超过了其老前辈“东厂”。尽管“西厂”仅成立5个月就被撤销了,可是只相隔一个月,宪宗又恢复“西厂”。
明武宗继位后,大太监刘瑾掌权,宦官势力再度兴起,于是“西厂”复开。但没多久,刘瑾倒台,明武宗才下令撤销“西厂”。而“西厂”作为一个“临时产物”,就这样在异时空历史上消失了,却在这一时空重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