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李永玄率二十万大军离开临安南征安南,宋朝就有人忍不住地跳出来想要作妖。
宋帝不愿意被人架空,当成傀儡,尤其是他知道阎贵妃怀有身孕以后。
朝廷里有些迂腐忠臣,看不得权臣掌握朝政。
还有些人,别有用心。
他们看到李永玄率军去远征安南,原本沉寂的心思便纷纷活跃了起来。
虽然李永玄在宋军中的威望很高,也没有动用临安守军,还对各地驻军进行了整编,可是只要他远离临安,就会是一个朝廷拨乱反正的大好机会。
前半个月,风平浪静,一切如故。
后半个月,风波渐起,激流暗涌……
朝中想要搞事的人担心李永玄半路得到消息,掉转船头率军杀回临安,始终都是不敢轻举妄动。
他们不知道李永玄率领的水师每次靠岸补给,他都会传送到临安、锦城、绝情谷和身边人团聚,早就已经对朝廷里的动向一清二楚。
朝廷中有不少人想要对付李永玄,李永玄也想找机会把隐藏的不安分因素尽早解决,免得将来在决战蒙古帝国的时候,出现幺蛾子。
李永玄掌握朝政以后,就对朝廷决策机构进行重新改组。
他创建了一个军机处,表面上决策军事决议,实际上民事、刑事、财政、军事和人事无所不包,事无不统。
作为武将,李永玄在朝廷的行政序列中没有合适的职位,于是把朝廷的决策场所转到他的私宅,掌三省印绶,代行三省之权。
他以枢密使的名义执掌军政大权,代行皇帝的决策之权,代行最高决策权的方式就是代行御笔。
御笔制度由宋朝开始,皇帝绕开宰相直接发布指挥命令,彰显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
很多权臣,都是通行御笔成为朝廷的决策者,把握朝政。
两宋时期,先后有几个权相诞生:北宋秦桧,南宋韩侂胃、史弥远等。
史弥远才死去十多年,正因如此,朝廷上下对李永玄掌握朝政的反应,才没有表现得那么激烈。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李永玄率军不断地收复失地,赶走蒙古军,让他在军中、民间、朝堂威望暴涨,很多人都希望他能掌权。
为了确保他作出的决策的合情、合理、合法,李永玄从朝中挑选人才作为军机大臣以参知政事,提供建议,作为参考。
他先跟看好的大臣进行面见约谈,觉得合适,再用移魂**进行考验。
不合适的,全部淘汰;条件符合,没有问题,才能通过。
经过筛选,李永玄发掘出来不少的优秀人才:赵葵、吴潜、程元凤、董槐、谢方叔、郑清之等,还提拔了大量的人才一同参与政事。
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李永玄与军机大臣、军机知事和其他京朝官展开多层次对话。
既保证了他信息通畅,又充分地发挥出集体决策的作用,尽量地减少了决策的失误,还对军机大臣、军机知事具有相互制约的作用,从而保证了李永玄的最终裁决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