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终于被美国的“诚意”打动,同时也为了夺回失去的市场份额,决定大量增产。
据温伯格回忆,“他们事先向我们发出预警,说会大量增产”。
沙特石油部长早已一再警告其他石油输出国,不会坐视自己的石油市场被侵占。
1985年下半年,沙特石油产量从日产不足200万桶飞跃至900万桶。油价从每桶30美元下跌至12美元,甚至最低到8美元,苏联一下损失了上百亿美元的卖油收入,差不多是它对外贸易收入的一半,简直是场噩梦。
1985年9月22日,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以及英国的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简称G5)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达成五国政 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诱导美元对主要货币的汇率有秩序地贬值,以解决美国巨额贸易赤字问题的协议。
大家逐渐对广场协议开始熟悉,一句话概括就是美国为改善其贸易问题而采取的弱美元政策。
广场协议原本更多的针对当时向美国叫嚣的世界老二,日本,没想到歪打正着,美元贬值令苏联的石油出口雪上加霜。
随着西方各国一步步在外汇市场系统地抛售美元,在此后12个月内,美元相对其他货币贬值25%。
原本是想纠正美国的贸易逆差,刺激美国货出口,减少外国货进口,但对苏联经济却有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因为国际石油贸易以美元结算,而苏联的贸易伙伴以欧洲及日本为主,结果是即使油价不变,苏联的卖油收入也将因美元贬值而减少。
中央情报局在1986年5月的一份秘密报告描述了苏联面对的外汇短缺困境:“在能源价格不振,石油产量走下坡和美元弱势的处境下,苏联购买西方技术、农产品和工业原材料的能力大减,预计在80年代结束前不会有改善。莫斯科的外汇较往年减少超过三分之一,这使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计划遭遇困难”。
报告结论是苏联因油价下跌和美元贬值,每年减少约150亿美元的外汇收入。除了石油收入锐减以外,苏联的军火贸易收入也大受打击。
在70年代随着油价上升,苏联军火贸易收入增长了5倍,成为能源以外的主要收入来源。但在油价下跌后,苏联军火的大客户如伊拉克、伊朗和利比亚等产油国家也和苏联同病相怜,由于缺乏外汇,使1986年莫斯科的军火生意也损失约数十亿美元。
自1985年起,苏联的外汇储备已经捉襟见肘,情报显示虽然当时金价低迷,但苏联仍然加大黄金输出,以解决外汇不足的困难。在1985年一季度,苏联甚至出现14亿美元的贸易逆差,而1984年一季度则为7亿美元顺差。
此时苏联的物资匮乏,许多工业生产达到瓶颈,没法满足国内消费者的需求,一切都在按照里根的战略设想向前发展。
1985年4月23日,即戈尔巴乔夫刚上任不久,苏共中央会议便通过了他的经济改革方案(Pe
est
oika)。
其实安德罗波夫在去世前便已委派戈尔巴乔夫领导研究有关的议案,改革方案便是在此基础上制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