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熟悉海上情形的清廷统治者一向视海波为畏途,不敢轻言海战,且对郑氏降将组成的水师一直心存顾虑。尤其是重满轻汉的顾命四大臣主政时期,对武力剿灭郑氏集团的信心发生了严重的动摇。对主要由郑家降兵降将组成的水师更是猜疑日重,历史上便有解散水师,并将收复金、厦有功的施琅留于京师闲居十余年之久。
所以,只要钟瑞和陈升成功反正归来。在随后的造势当中,假书信和谣言等手段将使清廷产生施琅乃郑氏旧属、心怀故旧之情、难逃纵贼之嫌的印象。甚至进一步可以有施琅正潜心隐忍,企图大计的想象。
依着清廷统治者对汉人的猜忌和防范,朱永兴认为施琅是难逃此劫,如果他为证清白至京师奏明,想再回来统领水师也不大可能。更何况。目前郑氏与明军水师正联合行动,施琅想用海上胜仗以证忠诚的机会也相当渺茫。
能在海战中击败施琅自然是一件好事,即便不成,用谣言和猜忌使其不得重用,甚至被囚禁杀害。则是另一个保险。软硬两个套路,无论哪个奏效,对于视清军福建水师为眼中钉的朱永兴来说,都足以大松一口气。
这是一件喜事,朱永兴已经决定厚待钟瑞、陈升二人,目的就是要利用这个活生生的事例,为降清的郑军官兵指明一条出路,并为日后郑氏内乱后大量吸收其武装力量而做好准备。
而让朱永兴心里备感复杂的则是江南奏销案的全面发动。按理说,敌人做的便要坚决反对并努力制止,但朱永兴却觉得不是那么简单。
清入关后,在江南地区实行了比明代更为严厉的催科。经征之官皆以十分为考成,不足额者要被参罚。但很多江南缙绅豪强依然凭借权势交通官府,贿买书吏,隐混和拖欠钱粮,致使积逋常达数十万。
清廷为了裁抑缙绅特权和压服江南地主,便借口抗粮,制造了奏销案。此案初只限于无锡、嘉定两县,至十八年夏乃通行于四府一县。清廷将欠粮者,不问是否大僚,亦不分欠数多寡,在籍绅衿按名黜革,秀才、举人、进士,凡钱粮未完者,皆被革去功名出身;现任官概行降两级调用,计共黜降一万三千余人。其中不少人被逮捕,械送刑部议处。
打击江南乡绅势力,取消其特权地位,在朱永兴看来,清廷是在做自己想做还没有做的事情。但从另一个方面看,清廷未尝不是在收敛钱粮,增加军费,以支撑战争。
到底该如何反应呢?是声援遭到黜革、鞭扑纷纷、衣冠扫地的江南绅衿,等着光复江南后,让他们有理由拒交,使政府对钱粮的征收面临困难;还是坐视不理,让清廷沉重打击江南士人,并且征收到全部拖欠的钱粮。
朱永兴沉思良久,不能马上做出决定。同时,他心中还有疑问,不知道清政府是如何定义“乡绅”一词的,也就更不好随便下结论。
………..
< 更新更快 就在笔趣网 www.biquw.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