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在莒、密、海州取消人头税是考虑到该地的经济状况。新占领地区比较凋弊,但民众可以延期交付,却不给予免除。
同时,对官府来说,利用人头税来限制一部分的人口流动,对于恢复重建也是相当必要的。
现在的中国社会,远没有达到需要大量流动人口,需要动摇“定居”根基的地步。
而除了纸币,孟九成还发行了另一种代货币——粮票,隐蔽地承担了部分财政的压力。
借粮还粮,很正常,但此时与将来,粮食的价格却完全不同。
只要形势越来越好,开拓的地域越来越多,粮食的价格只能跌,不能涨。这无形中便使政府稳赚了一笔。
而一石粮食的粮票总是价值一石粮食,不会变成废纸,百姓也就不会有什么抵触情绪。
况且,粮票可以在两年后抵赋税,无形中又使拥有粮票的百姓更加希望红巾军长胜不败,以保障自己的利益。
粮票可以不断发到百姓手中,等到时机成熟,将粮票与金银货币挂钩,并且以一种新的形式出现,又一种纸币便会应运而生了。
当然,这还比较遥远。不过在目前却缓解了财政压力,使官府能正常运作,使军队能对外征战。
在穆陵关积聚物资、集结人马的时间里,孟九成除了不断与朱明等官员沟通联系外,还用书信指导着军工生产。
到目前为止,军工生产在倾斜政策的扶持下,制造生产的数量的质量又有所提高。
但从孟九成来看,现在的军工生产已经进入了瓶颈,要想突破,却不是很容易。
钢铁不过关,火枪便难以制造;铜料缺乏,火炮的数量增加缓慢;熟铁卷制制造虎蹲炮,费时费力,还不能承受太大膛压……
可没有办法,科技的积累是需要时间的。一些短平快的项目确实很见效果,但涉及到更深、更复杂的设备和工艺,就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
但也有一个例外,那便是水泥,并不需要太过复杂的设备,原料也很好找。
把石灰石和粘土为原料,按一定比例配合后,在类似于烧石灰的立窑内煅烧成熟料,再经磨细便制成水泥。
之前,孟九成觉得军工作坊生产武器装备还不能满足需求,实验制造并不迫切的水泥,显然是分不清轻重缓急。
而让他重拾水泥的原因,其实有两个。
其一,占领大片地盘后,军工作坊又招募了一批工匠,人手紧张问题,得以缓解。
其次,孟九成在攻城拔寨中,也意识到夯土筑城已经跟不上战争的需求。
不说真正的火炮,便是日后蒙军所用的大型抛石机(又名回回炮、襄阳炮),也曾陷城无数,绝不是现在红巾军地盘内那些城池能够抵挡的。
而比夯土筑城更进步的,当然是青、红砖城墙。哪怕是夯土包砖,城池的防护力也会大大提高。
而用砖筑城,粘合剂便必不可少。古代用糯米等材料,尽管效果不错,但成本之高令孟九成难以接受。
所以,孟九成在对军工生产影响不大的前提下,一封书信过去,又把水泥的研究制造交给了别人。
如果是非常紧迫,孟九成也会充当一次两次科技工作者。但现在,他还有更重要的工作。而且,他也有些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