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村镇为单位,在村镇设立告示牌,并由村民公推识文断字的先生,既是向村民讲解告示的宣讲员,又是免费教孩子读书识字的村办教师。
这样,百姓的消息不致太过闭塞,知道军队还在打仗,战争与自己是有关的,军队还在保卫着这难得的安定生活。
同时,官府通过给予补贴或免除赋税的待遇,能够尽快地招齐教师。
孟九成还准备赐予教书先生同秀才、同举人的称号和特定的头巾,给予他们见官不拜的待遇。
要知道,在宋朝,秀才不算是正式的功名,通常只是读书人的尊称;而举人呢,也不是终身制,州试取中,三年之内是举子资格。过了三年期限的话,还要重考。
也就是说,在宋朝只有中了进士,也就是通过礼部举行的省试,那才是出人头地,可以做官了。
而孟九成直接把秀才、举人的功名固定下来,按照教书的时间赐予先生。以后,在选择官吏的时候,有了功名的教书先生还会有直接参考的机会。
在那个时代,科举是唯一获取功名的途径,但寒窗苦读又有多少人能榜上有名?考到头发变白,依然不第的大有人在。而孟九成的办法却使很多人得辟蹊径。
经济上的优惠且不必说,便是那官府所颁的匾额,以及那朝思暮想而不得的功名,以及与功名相配的待遇,便足以使读书人为之心动了。
当然,对孟九成的这个措施,应该是有人要反对的。
什么是功名,那可是朝廷名*器!多少士人寒窗苦读,历经艰辛也拿不到一个,一些只配教私塾的家伙怎配得到?
但孟九成下一步就准备顶着压力推行下去。
这样做的好处不仅仅是使教育普及到底层百姓,更因为那些得到功名的只配教私塾的家伙的感恩戴德和卖力宣传,使孟九成在底层百姓中也得到了好名声。
读书识字、会写会算,这似乎与战争和军队的素质没有什么关系。但那通常是指冷兵器的战争,可有了火炮,有了抛石机,军队中的技术兵种便必不可少。
可一个识字会计算的士兵,在命令的理解和执行上,也要比文盲准确迅速;在学习战斗技能的时候,也要领悟得更快。
边走边看,孟九成有满意的地方,也有不尽人意的村镇。
别人或许不理解孟九成为什么要这样做,但孟九成却认为这是自己统治区软实力的一种体现。
如果告示牌能够及时将颁布的政令、敌我的动向、最近的战事等消息广而告之,便等于变相地提高了动员能力。
政令通达,从上至下顺畅无比,这本身就是官府是否有效率,是否反应迅速的一个考察点。
其实,孟九成并不只是这次留心考察。每次出行,他都会尽其所能,细心观察各地方的情况。
只是看各地的报告,孟九成觉得并不是全部可信,欺上瞒小的伎俩在中国可是源远流长。
别的不说,便是那皇帝,金口玉言,手操生死大权,不还是经常被蒙在鼓里,被臣下所骗吗?
以后,地盘大了,自己也走不过来,恐怕会和那些高高在上、天天听颂歌的家伙们一样啊!
孟九成之所以如此用心,如此细致的观察各地情况,便是不想象历史上很多崛起的势力和人物一样,弄得个“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