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县城来到江都的时候那是1986年5月底,中学快要毕业了,不得不回到户口所在地进行毕业考试。而那时候一家人已经在江都的一个角落里有了一个不算大,但足以安身的屋子。父亲来朝天门港口接小智的时候,和分别前没有什么区别,唯一在小智眼里还有点不同的就是江都这个小智即将生活的城市。那时候港口还没有现在这样,就是一步一步的朝天的梯子,感觉上蛮高蛮长的。以前和父母回老家的时候也会经过江都,大致的路线都是从港口到火车站这条现在小智基本上很少去的路线了。所以也没有什么很具体的印象,而这一次小智是真的要在这个城市生活,所以很留意的去看这个即将属于小智,小智也即将属于她的城市。
不算整洁的街道和很多很多的人,大家都在忙碌着,当然那个时候的忙碌和现在的忙碌在意义上好像已经不再是一个同样的东西。刚走完那高高长长的梯子,小智就有点讨厌这个城市了,也许是人太多的关系,1路(现在的401路电车)车站候车的地方站满了全是人,让小智讨厌的不是这些人,而是当车来了之后的情景,人们全部像争抢救命的稻草一样的冲了上去,用冲的形容也许还不算是很适当,因为那股劲头足以比上小智曾经在电视上看到的人们响应毛 号召大炼钢铁的精神。随着人潮小智几乎没有什么动作就站在了那满是莫名其妙味道的车厢里(因为你几乎就不用动,后面的人也会把你给推上车),父亲站在小智旁边很小心的保护着小智,尽管那时候的小智已经独立生活了三年,已经是一个十四岁的小伙子了,但就那一刻父亲的爱被深深的体现出来。
摇晃着站在车厢里,拼命的把眼睛看着车窗外面,小智太想了解这个城市了,因为这里即将是小智生活的地方。但接近二十年过去了,这一路上的风景小智几乎已经全忘记了,不知道是因为当时自己的心情已经在抵触还是因为那一路上实在是没有什么好记忆的,唯一还有印象的就是“江都饭店”,估计小智能记下的原因也不是在那个时候,只是在那个年代江都像样的饭店实在是很少很少。还记得在七星岗下车再转了2路(现在的402路电车),对于像小智这个坐惯了长途汽车的人来说路上的时间不算很久,从到江都港口以后一个小时多一点回到家里,母亲已经做好了饭菜等小智回来。第一次在自己家里享受半主动的燃气淋浴的时候,感觉还是不错,尽管从一路上的感觉来讲好像和小智以前在电视和电影里看到的不一样(后来才明白,小时候小智们所看到的电影和电视多半描述的都是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里发生的故事)。
这是一套两室一厅的住房,底楼,门前还插在搬家前种在门前的那几株玫瑰和一株葡萄,听妈妈说以后门前施工完毕以后这几株东西还不知道种在哪里才好,早知道这样,当初就该要顶楼也好有个种花种草的地方,也许这是有些乡土气息的人惯有的思想吧!就像朱自清先生在他的《背影》里描述的父亲一样的感觉,淳朴而有点憨厚。现在想来的确是这样的,就连那个时候相对那么独立的小智也是一样的,始终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去做到和周围的人一样的思想,固执的保存着自己一惯的思考方式和思维模式,也许这本身也是中国人的一个特性,这一点在第三天就得到了证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