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黍俯身拨弄一下冰凉积雪,望着茫茫原野,问道:“这些全都是王老爷的庄田?”
胡老头点头说:“是的。”
赵黍拍了拍手,瞧了胡老头一眼,问道:“看你言行举止,以前当过兵?”
“侯爷明鉴。”胡老头抱拳拱手:“小民曾是宣武军执戟长,仗打完后,就在此地安居。”
“宣武军?”赵黍听到这名字微微一喜:“你是宣武郡出身?”
“是……有何不妥么?”胡老头心中忐忑。
“我也是宣武郡人。”赵黍忽然笑道:“不曾想,居然在此地遇到同乡。”
宣武郡在五国大战之时,本就是华胥与有熊两国往来拉锯争夺之地,大量从中土逃难而来的流民聚集在宣武郡。
而所谓流民,也不是寻常平民,通常是中土的豪门大族,只有他们有财力物力,能够拖家带口迁徙避难。
这些流民在宣武郡筑垒屯聚,形成多股流民军。华胥国早年间给他们分发印信,加以委任,提供部分粮草物资,由他们来迟滞有熊国的进攻。
宣武郡的流民也会相互兼并,后来组成一支宣武军。不过面对有熊国的大举进攻,宣武军遭受惨败,只得乖乖归顺华胥国。首阳弭兵之后,宣武军也是被裁撤,兵士家属分散各地安顿。
“惭愧,小民以前没见过侯爷尊面。”胡老头说。
“当年有熊国打进来,我照样要跟着祖父逃难,又不是什么显贵人物。”赵黍并不在意,随后又问:“那你们搬到这商陵郡后,是否有安家田?”
“一开始是有的。”胡老头说:“成年男丁一人二十亩,妇孺每人十亩。”
赵黍皱眉摇头:“太少了。通常百亩之田才能养活四五口人。而且地方上计口授田,往往都动手脚。我要是没猜错,你们分到手的应该是些边边角角的贫瘠田土。要是受不了朝廷繁重赋税,肯定有人将田土投献给池阳王氏。”
“确、确实如此。”胡老头十分震惊,赵黍仿佛是亲临现场一般,叙述出当年宣武军兵民的遭遇。
赵黍估计,当年负责计口授田的地方官长,从一开始便与池阳王氏勾结。授予贫瘠田土,就是要使得这些宣武军兵民交不起赋税,好让池阳王氏能够顺利兼并。
“你们……为什么不反抗呢?”赵黍问道。
胡老头听到这话懵了一下,什么叫“反抗”?贞明侯这话是要他们犯上作乱么?胡老头支支吾吾不敢应声,唯恐说错了话。
“是我考虑不周。”赵黍见对方如此,无奈叹息:“你们日子本就艰难,能够来县城找我,想来也不容易。”
同样是经历五国大战的老兵,林老头有妻儿家小,不像成阳县的王庙守那样孑然一身,并非谁都能舍下一切去拼命的。
“侯爷,池阳王氏的人来了。”有兵士前来禀报:“他们还带了几百家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