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过了一会,吴总停下来,说:“他们不应该是到处流动的工人,而是产业工人!不仅仅需要人文精神,还需要工匠精神!”
同时,吴总提出了一个问题:“所谓的招工难,其实是大家都没有产业工人的意识,没有用心培养一支具有工匠精神的产业工人队伍?”
这个题目太大,老项有点难以回答。
吴总看到老项没有回答,继续说:“项老师,我知道你说得对!我这里的工人不仅仅是缺乏人文环境,更缺乏工匠精神的环境!企业在制造深层次的欠账很多!现在的问题是企业利润率这么低,我怎么抽出资金进行工匠精神的培养?怎么进行产业工人队伍的建设?”
老项一下子愣住了,这个问题他也没有想明白。
这时候,李瞻海说话了:“这个问题,还需要通过运筹学来解决,优秀的产品配置优质的资源。”
“详细怎么说?”吴总追问。
“毕竟,您有20%的产品是有利润的,这部分产品配置完善的制造系统,配置和培养优秀的产业工人,培养优异的工匠精神文化;在整个制造系统初步建立人文精神,吸引和保持工人队伍。”李瞻海说。
吴总想了想,说:“也只能是这样了。”
停了一会,吴总说:“虽然暂时是这样,我还是心有不甘!我希望工匠精神在更大范围的推广,人文精神更广范围的建立。”
李瞻海让老波把分批、分类别、分阶段的战略变革升级的思路给吴总完整地讲了一遍,吴总叹了一口,说:“世事就是这样——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我们也只能是顺势而为了!”
顾问们也跟着感慨起来。从主观愿望来说,大家都希望整体升级,一步到位,但是险恶的市场环境并不给大家这样的条件,只能变通的分步往前走。
“唉!做点制造业,真不容易!少了一个环节,就转不开!”这时候,吴总自己叹息了一句。
“要有点愚公移山的精神。”李瞻海恰到其时地说了一句。
吴总是个明白人,一听就明白,自嘲地说:“我只能算是半个愚公,半个智叟,有时明白,有时糊涂,总之,还得硬着头皮往前走!”
话说到这里,顾问们也都放心了,然后又与吴总继续讨论后续工作,然后离开了吴总的办公室。
回到顾问办公室,老波一摸脑门,摸出一手汗。
“天哪!差一点,我们也被赶走了!”老波说,“要是那样,太丢面子了。”
“不会,吴总很理性。”老项却很冷静地说。
“那魏教授的团队为什么被赶走了?人家还是知名专家呢。”老波反问。
“这个我还真不知道。”老项说,“你可以回头去问问人力资源蔡经理。”
“险归险,我觉得这个吴总还是很有制造企业家的直觉。”老波顶着脑门上的汗水,说:“我简单总结了一下,要想在利润率几乎为零的情况下,实现产业升级和企业升级,三个条件必不可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