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管家周瑞帮着雇了两个小厮,伺候左右,因为是有钱人家的身份,所以出来进去,必须要有伴当跟着。
这天换了一身衣服,采买了一些礼物,直奔礼部郎中吴庆喜家中而来。
吴庆喜见到是琅琊郡举人林玉门的晚生帖子,而且礼单极为丰盛,便即招进来相见。
林麒拜见已毕,吴庆喜命人送上茶来,屏退左右,这才问道,“玉门屈驾寒舍,只怕是有什么见教?尽可明言。”
“其实也没什么事,就是久仰大人清名,特来拜见。”林麒道。
“呵呵,虽然如此,必有见教。”吴庆喜笑道,“我瞧玉门气宇轩昂,姿态不凡,想必是大家子弟,府上也是官宦?”
“回大人话,家父曾任燕云玄明州知县,后来燕云遭了兵乱,便即辞官回家。”林麒道。
“哦……怎么我听玉门兄口音颇似江东人士?”吴庆喜又问。
“实不敢瞒大人,晚生其实本就是江东人,只因江东俊才颇多,乡试艰难,是以前年转籍到了琅琊郡……”林麒这话说的实在,无形中就也拉进了跟吴庆喜的关系。
因为江南江东是大周最为繁华之地,富豪云集,读书的学子便也较北方多的多,毕竟古代念书可是需要极大成本的,一般穷人家的孩子,就算是想读书也读不起。
你饭都吃不饱,还读什么书?
所以在历代科举考试中,南方人考中进士的比例要远远大于北方,一般情况下都是南方占据九成,北方只占据一成而已。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大汉大周都发布了相当法令,强制性的给北方学子们留下三成名额,比如说三年一届的会试会录取四百名进士同进士,那么北方各郡就必须要取一百二十名。
于是很多南方学子们便想尽办法的在会试之前从南方迁往北方,并且改换户籍,这样考中的几率就会大很多。
当然朝廷也是严厉禁止这种行为的,可还是难免会有漏网之鱼,比如这位林玉门兄。
但也由此可见,这位林玉门的家里,还是有一定实力的。
“呵呵,原来如此,原来如此啊。”吴庆喜呵呵而笑,不置可否。
“父亲辞官之后,便做起了生意,虽然赚下了一点点银子,但他老人家心中总是郁郁不欢,就盼着晚辈能够博取一个功名,今科倒是侥幸中举,但若要金榜题名,晚生只怕力有不逮,令家父失望了啊……”林麒皱起了眉头,述说着苦恼。
“我瞧玉门少年俊逸,品学兼优,今科是必中的。”吴庆喜笑道。
“借大人吉言!”林麒道,“虽然晚生四书五经读的倒也通透,但若说必中,那可也没有丝毫把握,晚生知道大人是进士出身,所以此来也想要请大人指教一二。”
“指教可也不敢当呢。”吴庆喜笑道,“近年来公务缠身,文章这一块,却也搁下了。”
“虽然如此,也是锦绣。”林麒道,“若大人肯赐给晚上一两篇大作回去拜读,可也幸何如之?”
“哈哈哈,那也不必献丑了吧?”吴庆喜明知道林麒说的都是恭维话,但心里听着却也妥帖。
正所谓千穿万穿,马屁不穿!
“然则大人怜晚生一片诚心,断不至令晚生失望而归。”林麒说着从怀中摸出一张银票恭敬放在桌上,“些许润笔,大人赏收。”
不多不少,一千两的面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