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徐齐霖对大盈库的定位上,除了玻璃、镜子、钢铁外,其它产业都暂时只是个示范作用。
比如毛纺、棉纺,甚至是白糖、冰糖的制造,也将逐步开放技术,促进民间企业的建立和发展。
当然,这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而毛纺、棉纺,在两三年之内,则具备了向民间推广的条件。
说得远了,徐齐霖打发走了周琪,并叮嘱她,若有难事,可给他写信。
在大盈库的机构内,无论官吏还是技工,若有技术革新和改良的建议,都可以通过渠道反映到徐齐霖那里。
而给周琪则另开了方便之门,书信可以标注为革新或改良,直接送到徐齐霖手中。
做好事嘛,老子就喜欢这个。
徐齐霖巡视完大盈库的工坊,看到的多是感激的目光,以及对他恭敬的态度。这些女工,可都是因为他而获得自由身。
离开工坊,徐齐霖回到衙门,又检查督促了春耕的准备工作。
去年因为征伐高昌,而利用了数万的府兵突击性的垦荒种植。今年人口和劳力都达不到那个数量,耕作的面积虽有增长,但幅度不大。
可即便如此,因为去年在河北、河南两道的试验性种植,也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今年在这两道之地大范围推广,再加上岭南棉花,全国的总产量依然会有近乎翻倍的增长。
只要产量持续增长,棉纺品的价格才会不断走低,成为大众化的商品。徐齐霖预计在三五年后,或许会达到“无人不衣棉”的程度。
而棉纺要成为国家的支柱型产业,还需要朝廷的支持。从现在看,对于粮食的担忧,还不能让李二陛下完全放开对种植农作物的限制。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古代的生产、运输水平,使得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还是很薄弱。
可不象后世,火车、飞机、轮船,即便相隔千里,救灾的物资也会很快送到,进行周济。
尽管徐齐霖所编撰的时令农书很实用,也确实使粮食得到了增产增收。但以粮为本,连他也是赞同并支持的。
经济作物是能更多地赚钱,但种植面积必须有所限制。仓有余粮,这才是维持社会稳定的根本。
而此番向河西移民,不仅缓解了关中人多地狭的矛盾,还使河西多出了几百万亩的农田。再加上江南等地方的逐步开发,全国的粮食产量增长了近五成。
这些数据的支撑,无疑使李二陛下的底气大涨。河北、河南两道的括户检田更加彻底严格,让徐齐霖相信,李二陛下已经把目光转向了辽东。
没准回京呆不了多长时间,自己就又要被调到河北道。就象征伐高昌是以河西的开发建设为后盾,攻打高丽,河北道也将起到相同的作用。
算算时间,如果不出现什么意外的话,还真是差不多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