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齐霖想了想,说道:“下官亦不好确定时间。不若这样,某先处理新安事务,如果来得及,便与二位殿下一同乘船回长安。”
李四胖想了想,点头道:“这样也好。洛州的公务,某也要交代一番,亦不能确定启程时间。”
接下来,三人随意闲聊。徐齐霖是有问则答,简单讲述了下漕路沿途的风土人情,没什么见识的李四胖和李治听得十分有兴致。
眼见李治在座,徐齐霖没有与李四胖单独谈话的机会,便起身告辞。
李四胖和李治送到厅外,已觉得是给足了徐齐霖面子。徐齐霖对此倒不在意,表面上的客套虚礼,啥用没有。
……………
这些日子以来,徐齐霖虽然在考察漕路,改革漕政,可对新安基地的发展也一直关注,通过书信进行指导。
因此,他对新安基地的情况非常了解,一些关键性的困难还是需要他亲临解决。
在洛阳歇了两天,徐齐霖便来到了距洛阳四十余里的新安县。这个距离并不算远,如果洛阳成为首都,这里便应该是畿辅之地。
煤矿是最先开发出来的,随后是铁矿,接下来是铝矿土和耐火粘土,最后才是石英矿。
几个月来,按照徐齐霖的吩咐的指点,工部派来的勘探人员在工作上的成就是令人满意的。
徐齐霖来到新安铁矿工地,便看到几座矗立而起的高炉。这也不全是徐齐霖的创造革新,古代竖炉炼铁的历史很早就有,史书有载大概是在西汉时。
根据后世的遗迹考察,汉时冶铁的竖炉为椭圆形,高五六米,有效容积达五十六方米,日产量为五百公斤。
而经过徐齐霖对竖炉的改造,再加上耐火砖、焦炭、预热鼓风,以及熔剂(石灰石、白云石)的使用,生产效率更高,熔炼出铁水也成为了现实。
当炽热的铁水缓缓流进一个方形槽,又有工人举着长杆搅拌,使其与空气混合,促使铁水中的碳烧损。同时,还有工人向铁水中抛撒泥灰,作为造渣剂。
等到冷却后,这些或是铁锭,或是钢锭的产品,便可以对外销售。因为价格低、质量好,目前最大的买家便是军器监,只有少部分流入民间市场。
没办法,徐齐霖也造不出精确的检验仪器,无法测定其中的含碳量。而高炉出的铁水或钢水,品质上也有波动,不敢保证绝对的稳定。
即便如此,这已经是巨大的进步,从块状锻炼到直接出水,省去了多少人工,以及材料的耗费。
尽管已是入冬,可高炉附近的温度却是不低。干活儿的工人一会儿就要换班,免得被灼伤烤坏。
“浇铸实验进行得如何?”徐丞接过下人递上的毛巾擦着汗,向负责的官吏询问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