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来自异域的古代大旅行家的描述,佐证了古代泉州港作为“世界大港”的辉煌。元代泉州海外交通,畅达东、西大洋彼岸,与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可谓‘往来互市,各从所欲’。当时从这一海上通商门户进口的商品主要是珠宝、香料和药物,出口商品则以泉州名产剌桐绸缎、瓷器、茶叶和铜铁器为主。剌桐港极盛时期的贸易非常活跃,到绍兴三十二年即公元一一六二年,市舶税利高达一百万缗,在国库财政收入中占有可观的地位。
唐宋以来古刺桐港口的繁荣,造就了古刺桐城的繁华。宋元佑二年(1087年),泉州设立市舶司,嗣后又设来远驿,以接待贡使和外商。为鼓励海外交通贸易,宋代的泉州市舶司和地方官员,每当海舶入港或出航的季节,特为中外商人举行“祈风”或“祭海”活动,以祝海舶顺风安全行驶。
那时的泉州是何等的繁华。东至扶桑,南通南洋诸国,西达波斯、阿拉伯及东北非等地,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建立通商贸易关系。所谓国门洞开,是需要多大的胸怀和自信才可以如是。
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为当时商品的外销提供了便利条件。泉州当时生产的丝绸、茶叶、陶瓷全国闻名,据元朝《岛夷志略》一书记载,唐朝时期,泉州生产的各种商品远销海外60多个国家,这时主要以丝绸为主,“刺桐缎”在当时的海外很有名气。到了宋朝,贸易范围进一步扩大,商品开始销往朝鲜、东南亚,这时以瓷器为主,泉州青瓷、德化白瓷享誉海外。黑釉器,俗称“建盏”,形如漏斗,口大底小,质感温润,颜色碧丽,黑釉上有一条兔毫状的银光细毫,故又名“兔毫盏”,是当时的主要输出瓷器。。
大量人口的涌入刺激了当地农田耕种的发展,泉州开始兴修水利,开荒种田。茶叶和桑树成了当地日渐流行的耕种项目,与此同时,其他行业如手工业、丝织业等也渐渐发达起来,据福建现今窑址考古发现,到宋朝,瓷器在泉州已经非常流行了。泉州生产的大量丝绸、陶瓷开始向周围扩散,航海事业渐渐发展,各种商品开始走出泉州,远销海外。
早在春秋时期,就有闽越人善于造船的历史记载,“以舟为车,以楫为马,水行而山处”。南北朝时期,这里的造船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远洋木舟,可以行驶到印度等地。唐朝时造船技术更为发达,泉州已经有了造大型出海航船的能力。
据出土的文物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船只成尖圆状,船中已经有船舷,可以存放更多物品,为远洋航行、商品的储存提供了更为方便的储藏条件。及至宋代,造船技术进一步发展,航海术和造船术渐渐发达,据出土的文物来看,这时的船载重高达三百多吨,相当于唐代“陆上丝绸之路”一支近千头骆驼的运输队的总重量。可见当时已经具备了运载大量货物的能力,并且船内设置有水密隔舱,这在当时已经很先进。同时宋朝出现了航海罗盘和指南针,为丝绸之路的前进提供了方向,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