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亭长通过电台指挥部队一路向南,在面临向海岸延伸的若开山脉,机械化行军无法继续的地区,才开始建立阻击防线。
若开山脉横亘在这里,造就了孟加拉与缅甸的天然屏障,山谷在这里收窄,森林覆盖减少,确实是优良的阻击区域。
他选择了河谷地带,一则敌人必走。二来植被覆盖较少,便于美英空军轰炸。这一战敌我兵力悬殊,这是空投补给的能力限制决定的。这也是他脱离419后的第一战,心里也有些没底。
所以他放弃了几处比较理想的阻击地点,进行逐次阻击,消耗敌人的计划,而是等5个营的主力全部到齐后,堆积在最后一道防线上,战术较之以往要求稳些,其用意是在饥饿拖垮日军前,不自动交战,过早的在丛林地带交战,他担心仍然携带重武器,体力较为充盈的日军,仍然有极强战斗力,会造成不必要的伤亡。伤亡,是他超越这个时代指挥官,时时刻刻都考虑的问题。
他的主力提前与日军2天到达预设阵地,如果突破这道防线,日军就进入了缅甸境内,当然还有很多艰难的路要走,但是他的坦克追不过去了。
他的部队迅速构建主要防线,又在防线后方建立第二道防线,预备敌人正面突破,或者抵挡从缅甸方向过来的敌人援兵。因为缺乏419情报支持,褚亭长对从缅甸过来的日军救援部队的位置掌握不是很清楚,所以要留下后手。
他的所有部队一共是五个营,两千人,没有配属野炮部队,另有十几辆坦克作为机动兵力。另外,还有徐冲的部队,徐冲已经重新分组了几个侦察小队,准备交战后,潜入敌人后方,他们的主要任务不是对敌攻击,而是为盟军空军指示目标,也就是说敌人步兵的攻击,必然会以森林为依托,这样可以躲过空袭,而这些部队的任务,就是将其暴露出来。
当然通过*和火光,在昼夜间为盟军空军指示目标的战术已经演练过儿很多次了,但是实战中并没有大规模使用过。史迪威高度重视这一新战术,在原来派驻的联络官行军中阵亡以后,又空投了四名下来。他尤为看重的,是褚提交的厚厚一摞的空地协同的设想和具体实施方案。其中,包括飞机与地面的临时电台联络;火光设置;风向对烟雾的干扰;小组进入和撤离等问题的讨论全都十分详细。
德军在西线使用俯冲轰炸机支援步兵的方式,成为这个时代步兵与陆航配合的最高技术参照,但是大部分国家无法逾越这样的高度,不过,褚亭长提出的要求更高,不仅仅是对敌人碉堡和火炮等固定目标的精确打击,还要对隐藏在丛林里的敌人纵队进行轰炸。现实中是否可行,他也不知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3页